我們最終的盼望 - 林格尼爾福音事工
哀慟有時
2020年11月27日
稱義和成聖是什麼?
2020年11月30日
哀慟有時
2020年11月27日
稱義和成聖是什麼?
2020年11月30日

我們最終的盼望

編者註:這是《桌邊談》雜誌:失望中的盼望系列的第四章。

 

我最近埋葬了霍普[Hope,字義為「盼望」]。她是個成熟的基督徒女性,享年八十六歲,在我作她牧師的這二十年來,她不斷地活出這個名字的涵義。我們初次見面的時候,她正從一場幾乎致命的車禍所造成的創傷中康復。霍普每天都得承受痛苦;她走路時必須扶著助行器才能維持平衡。但是她不受這些健康狀況干擾,依然總是散發著內心深處的喜樂,以及對主救主的信靠。

 

最後,霍普因著心臟手術而住院;這個手術一開始預計要做四個支架,但後來卻增加到六個。我跟另外一名牧師在她手術前探訪了她,並以雅各書五章的禱告為她抹油,求主醫治她。她對上帝的護理與照顧很有信心,無論是死是生都依然如此。在這場大手術後,霍普活了四十八個小時,之後主就靜靜地帶她回天家了。雅各書五15最終的應驗就是:「出於信心的祈禱,可以使病人康復,」在末日的時候「主必叫他起來」。

 

我們這些傳講上帝話語的人,必須更頻繁地講到末世論的最終議題:基督的再臨、在主的日子每一個靈魂都要受審、地獄是不信之人的既定歸宿、天堂的福分等著一切在基督裡得救贖的人。最近那種迅速擴張卻沒有深度的福音主義似乎比較喜歡講基督徒在今生的生活,而沒有用均衡的篇幅去講永恆的盼望。古時候的人比我們更可能遭遇突然的死亡,嬰兒的死亡率也更高,也更容易遇到疾病的蔓延。他們的壽命比較短,所以他們似乎不像我們現在一樣,如此投入在這個物質的世界裡。面對近在眼前的死亡,他們的講台傳講著以基督為中心的盼望。但是,在今天,有誰懷著這樣的信念:「我把這當作是最後一次講道的機會,以將死之人的身分對一群將死之人講道。」(巴克斯特)?

 

有些人認為這很奇怪:上帝的話語整體而言並沒有像我們想要的那樣,講很多在天堂的奇妙經歷。舊約聖經中關於信徒在今生之後的保障的應許,是漆黑陰沉的苦難當中難得一見的耀眼閃電。約伯記十九25-26在這方面顯得特別突出:「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這皮肉滅絕之後,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上帝。」詩篇十六11也帶來了同樣明亮的安慰:「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

 

即使是那些對天堂有熱切盼望的人也時常忘記,新約聖經預先指出基督徒死後的生活有兩個值得期望的階段。每一個離世的信徒,其靈魂都會立刻到基督那裡去與祂同在(腓一23)。在希伯來書時二23中,作者描述一場王國的總會,說那裡有上帝和離世的聖徒,而這場總會是在復活的那日之前就有的。他們被稱為「被成全之義人的靈魂」。因著上帝的恩典,我們的靈魂從上帝(唯一永遠不死的那一位)那裡領受了永遠不死的恩賜。聖經提到說上帝的選民(信徒)死了之後,立刻會以有意識的靈魂的型態存在著,在上帝面前以特殊的方式活著。

 

基督徒不該將邪惡和苦難當作結局。

 

對現在的我們來說,很難想像作一個沒有身體的靈魂會是什麼樣子。我們習慣將我們物質的身體視為不變的事實,並認為我們的靈魂是虛無飄渺、幽靈般的型態。(再說,有誰曾給靈魂測過重量或高度,或給靈魂來個自拍呢?)然而,在哥林多後書五1,保羅堅稱說我們的靈魂是「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我們的靈魂是真真實實的;它們在本質上是靈性的,不過卻有實質的存在;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五7-8接著提到說:「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我們坦然無懼,是更願意離開身體與主同住。」在死亡的時候,我們物質的身體會留在墳墓裡,而我們靈魂則會被接到上帝奇妙的同在裡。

 

從死亡到永生的靈魂,這個階段被神學家普遍稱為「居間之境」。這個用詞的字義表示進行到一半、還沒完成的意思。這個用詞沒有不對,不過我比較喜歡用一個比較正面的用詞來稱呼我們進入永生的初始階段,那就是:「立即的天堂」。我要強調的是,離世的信徒在這個階段是「立即」地經歷到天堂(路二時三43)。根據聖經,我們可以帶著盼望和信心宣稱說所有透過信心、靠著恩典而信主並稱耶穌為主的人,在肉體死亡後,都能立刻在基督裡、在一個新的維度裡活過來。今生,我們在基督裡;來生,我們將與基督同在。

 

不過,基督徒的盼望有第二個階段。主耶穌那令人驚奇的再臨,將會是那終極的天堂到來的開始。將來,在一連串迅速發生的事件中,基督將會以肉眼可見且榮耀的方式顯現在全世界面前,並且帶來已離世的信徒的靈魂(帖前四13-18)。所有信徒也都將被賦予復活的身體(林前十五51-57)。在那驚奇的日子裡,所有以喜樂的信心迎接基督的人,都將地得到他們救主萬無一失的保護。在那之後還有更多宇宙性的事件,包括基督偉大的審判寶座;在祂施行的審判中,不信的人都會受到定罪,沒有上訴的餘地;凡是沒有單單信靠基督的人,都會被永遠隔絕在上帝的同在之外(太二十五31-46)。受造界本身則是被更新成為新天新地(羅八20-21;彼後三10-13)。

 

聖經的最後兩章恰當地描述了信徒未來經歷的巔峰。啟示錄二十一3預言了信徒在新天新地中的情況:「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上帝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祂的子民。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上帝。」這就是終極、完美的存在,在這裡,一切邪惡、罪、死亡和哭泣全都徹底消失了。啟示錄二十二4-5提到了最終的巔峰,也就是主自己:「他們也要見他的面……他們也不用燈光、日光,因為主上帝要光照他們。他們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

 

最終的天堂這幅景象是如此令人嘆為觀止,難怪無數的懷疑論者認為聖經最後所描述的這個景象是夢境或神話故事。很多憤世嫉俗的人稱我們的盼望是「空頭支票」,對此我並不感到意外。但基督徒並不是傻子;我們並不是傻傻地在評估今生的狀況。對於那些充斥著我們周遭環境的殘酷苦難和死亡,我們也有非常客觀和實際的觀察,跟別人一樣,只是我們並不將這些邪惡和苦難當作結局。

 

在《返璞歸真》一書中,魯益師寫道:

盼望意味著持續期盼那將來的世界……這並不表示說我們得離開目前這個世界。你回顧歷史,就會發現那些為這個世界做出最多貢獻的基督徒,就是那群最期盼將來世界的基督徒。

盼望,是以基督為中心的信心,延伸到未來。我們相信上帝在經文中所啟示的一切都是祂確切的應許。因為聖經是主的話語,主所啟示的都必成就。請比較一下亞伯拉罕的信心和盼望。羅馬書第四章說,亞伯拉罕非常清楚自己那副九十多歲的身體已經很衰弱了,也清楚他的妻子撒拉是不會懷孕的。但他看透了這些情況,因為應許給他一個兒子的那位,就是上帝。因此,「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國的父。」(羅四18)保羅宣稱說亞伯拉罕「滿心相信上帝所應許的必能做成」(21節)。這就是基督徒盼望的真實核心。

當然,在我死後作為一個被成全的靈魂而與基督同在、想像祂那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再臨、毫無畏懼地仰望祂的審判寶座、得到一個輝煌且全新的身體,以及在一個重新創造的星球上遊歷 ── 這一切未來的盼望,現在看起來都是不可思議的。一下湧入這麼多資訊,會使我們的「屬靈電路」超載。然而,我們必須對聖經裡一切的內容滿懷盼望,因為這些應許是上帝啟示的。

清教徒作家多馬亞當斯(Thomas Adams)對這件事做了這樣的總結:

盼望是一位面容清秀的女士;她真正的座位是在地上;她真正的目標是在天上……信心是她的總檢察官,禱告是她的律師,耐心是她的醫生……感恩是她的出納員,把握是她的將軍,上帝的應許是她的錨……永恆的榮耀是她的冠冕。

雖然我和我的妻子還不到七十歲,但去年我們為我們的墓地買了一個石碑,並在上面刻了十二個字,作為石刻的見證,見證我們無懼肉體死亡的盼望。這幾個字來自腓立比書第一章21節:「活著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處。」

歸根究柢,你是否能有把握地說,你在基督裡作上帝孩子的信心有穩穩地建基在那段關於復活的經文上?

 

本文最初發表於《桌邊談》雜誌。

Michael A. Rogers
Michael A. Rogers
(邁可‧羅傑斯)邁可‧羅傑斯博士是賓州蘭開斯特西敏寺長老教會(美國長老教會)的資深牧師。他著有《死後會怎樣?》(What Happens After I Die?)以及《洗禮與恩典之約》(Baptism and the Covenant of 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