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士师记》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 林格尼尔福音事工
关于《约书亚记》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2024年02月16日
关于《路得记》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2024年02月22日
关于《约书亚记》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2024年02月16日
关于《路得记》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2024年02月22日

关于《士师记》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编者注:这是《桌边谈》杂志: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系列的第七篇。

《士师记》由两段引言(士一1-二5; 二6-三6)、两段结论(士十七1-十八31;十九1-二十一25)、关于十二位士师(六位大士师和六位小士师)的叙述以及关于一位不是士师的亚比米勒的叙述(士九1-57)组成。这是一部繁复的文学作品,记录了从嫩的儿子约书亚死之后(士一1;二8)到以色列出现君主制之间的一段以色列历史。从神学角度来看,《士师记》以耶和华信实地坚守盟约为背景,记述了以色列因为偶像崇拜逐渐走向不忠于盟约的衰落的历程。读《士师记》时,你需要知道以下三件事:

1. 《士师记》中的士师是基督的原型(types)。

士师是由主兴起的,圣灵使他们有能力拯救神的子民,确保土地的安稳,并帮助以色列人顺服盟约(士二16-19)。现代解经家通常认为士师都是道德败坏的人,他们所处的时代是堕落的时代。然而,新约或教会历史早期对该书的解释却并非如此。

请看希伯来书中的评价。基甸、巴拉克、参孙和耶弗他(一些我们认为犯了最严重的罪的士师),连同大卫和撒母耳一起被描述为“因着信,制伏了敌国,行了公义,得了应许,堵了狮子的口,灭了烈火的猛势,脱了刀剑的锋刃,软弱变为刚强,争战显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军”(来十一33-34 )。(新约作者)对这些忠心仆人的赞美一直持续到第 40 节,他们被进一步描述为“世界不配有”的人(来十一38)。

其中一个历史上对士师的最早的评价与之是互相吻合的。便·西拉(Ben Sira)写道:“还有众士师,各按名次,心里从来没有犯淫行,也从没有转身离弃主;愿人记念他们而得福。愿他们的骸骨在原处复苏,愿他们再次声名鹊起,在尊荣之人的子孙中延续。”(便西拉智训四十六11-12)。

当你读士师记的叙述时,请记住它们是为教训我们而写的(罗十五4),目的是让我们定睛仰望耶稣(来十二2),耶稣与参孙一样,都是由主兴起,为拯救上帝的子民而舍命(士十六30)。

2. 《士师记》的结构是神学性的、而非时间性的。

在阅读《士师记》时,你会看到至少三组不同的数字:敌人压迫以色列人的年数、土地免受压迫的年数(国中太平的年数)以及士师任职的年数。例如,在被摩押王伊矶伦压迫了 18年之后,耶和华兴起以笏拯救他们(士三14-15),此后国中太平了 80 年(士三30)。类似的记载也用来两次记录参孙作以色列的士师二十年(士十五20;十六31)。

一些解经家试图通过将所有数字相加来推断出士师任期的时长。然而,由于有些叙述在时间上是重合的,有些时间段之间也有空档,因此我们无从知晓士师执政的年数。士师们大多只解救了某个地区神的百姓,基本上没有哪一位士师拯救了整个以色列。此外,本书卷两个结尾中的第一个事件,即摩西的孙子约拿单被任命为但不合法的祭司(士十八30),这个事件应该发生在士师时期的早期,而不是末期。因此,本书的结构是神学性的,而不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士师记》双重引言和结论是相互照应的。第一段引言和第二段结论相互照应,记述了以色列在产业方面的危机,特别是以色列未能成功得地(士一1-二5),以及便雅悯支派因犯所多玛式的罪恶而几乎被完全灭绝(士十九1-二十一25)。第二段引言和第一段结论也相互照应,记述了以色列人的信仰危机,其表现为他们不断地拜偶像,这也是他们道德败坏、无法拥有那片土地的原因(士师记二6-三6; 十七1-十八31)。

在这些引言和结论之间,我们会看到关于士师的叙述。六位主要的士师分为两组,每组三人:俄陀聂、以笏、底波拉/巴拉为一组;基甸、耶弗他和参孙一组。所谓的小士师是指对他们的叙述非常简短(三节以内),没有像描述大士师时那些公式化的叙述。将小士师包括在内是为了补齐十二这个数字,好与以色列支派的数量相对应。小士师的位置和分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关于大士师的叙述。珊珈标示着关于底波拉/巴拉的记载的第一个高潮。然后,陀拉和睚珥标记了关于耶弗他的叙述高潮。最后,以比赞、以伦和押顿预示着参孙为最后一个有关士师的叙事,也是最有戏剧张力的士师的叙事。

随着关于大士师的叙述逐渐深入,以色列的堕落在加剧,士师拯救的代价也越来越大,最后一位士师必须献出生命才能战胜敌人(士十六30)。

3. 《士师记》为以色列君主制的出现作了铺垫。

人们普遍认为,《士师记》结尾四句不断出现的话预示着以色列的君主制即将出现: “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士十七6;十八1;十九1;二十一25)。紧随其后的是对当时那个时代的本质的描述:“各人任意而行”(士十七6;二十一25)。以色列需要一位了解上帝、遵行律法并且也带领百姓遵行律法的王(见申十七14-20)。

随着以色列头两位君王扫罗和大卫的出现,《士师记》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预备我们迎接即将在以色列发展的君主制。整卷《士师记》贯穿着犹大与便雅悯支派之争,大卫所代表的犹大支派逐渐兴起、扫罗所代表的便雅悯支派渐渐衰落(扫罗)。例如,在《士师记》第一章中,有 19 节经文专门记述犹大相对成功地占领了自己的领土(士一2-20)。紧接着的一节经文记录了便雅悯人未能完全占领地土,并继续与迦南人居住在一起:“但便雅悯人没有赶出住在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耶布斯人仍与便雅悯人一起住在耶路撒冷”(士一21)。最后,在《士师记》第十九章,基比亚的便雅悯人犯了所多玛人那样的罪(创十九),整个支派几乎要灭绝(士二十-二十一章)。因此,当以色列人像其他国家一样要求立王时(撒上八5),耶和华给了他们所要的——来自便雅悯支派基比亚城的扫罗。这无疑是一个不祥的选择,因为扫罗确实是一位失败的王。

本文选自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系列合集。

Miles Van Pelt
Miles Van Pelt
迈尔斯·范佩尔特博士(Dr. Miles V. Van Pelt)是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归正神学院旧约和圣经语言学艾伦·海耶斯·贝尔彻(Alan Hayes Belcher)教授兼圣经语言暑期学院院长。他著有多本书籍,包括《圣经希伯来语基础》(Basics of Biblical Hebrew)和《士师记》: 12 周研读》(Judges: A 12-Week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