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断归正 ” 是什么意思? - 林格尼尔福音事工
坚持改革宗立场的勇气
2020年10月12日
工作的意义
2020年10月12日
坚持改革宗立场的勇气
2020年10月12日
工作的意义
2020年10月12日

“ 不断归正 ” 是什么意思?

“ ecclesia reformata, semper reformanda ”(归正的教会,会不断地归正)这句话频繁地被人提到,因此变成了一个座右铭或口号。人们用它来支持多得令人惊讶的神学上的和教会上的各种项目和目的。学者们认为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674 年由范 · 罗登斯坦(Jodocus van Lodenstein)写的一本灵修书籍。毫无疑问,范·罗登斯坦写这本书的时候并无意成为一个口号缔造者。那么他的意图是什么?他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范 · 罗登斯坦是联合省(即我们现今所知道的荷兰)改革宗教会的一位牧师。这个教会的诞生是由于一群牧师们数十年来忠心的讲道,当中有许多人都是在日内瓦接受的教育,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先是将福音传到了低地国家的法语地区,后来又传到了北方的荷兰语地区。有些牧师为他们的信仰而殉道,但他们也招聚了大量坚定的信徒。他们根据圣经传讲有关教会需要改革的信息,这引起了许多目睹旧教会腐败的人的共鸣。

在查理五世和菲利普二世的统治下,低地国家的政府竭力压制改革宗的信仰,这也是荷兰人反抗西班牙统治者的一大原因。这次起义(1568-1648)被称为 “ 八十年战争 ” ,导致了在低地国家北部一个新国家的诞生。在荷兰共和国(也被称为联合省)这个新国家中,改革宗教会占据了主导地位,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并在 17 世纪中叶成为大多数人参与的教会。

该教会签署了《比利时信条》(1561)和《海德堡要理问答》(1563),并且拥有长老会基本的管理体制。新教国家政府当局的干预,限制了改革宗教会的自由,特别是在教会惩戒的问题上。这种干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 17 世纪初教会的危机,即亚米念主义的兴起。这场危机在 1618-1619 年多德雷赫特市举行的国际大公会上得到了解决。在这次会议上制定的《多特信经》成为了教会生活中的另一个教义权威。

范 · 罗登斯坦于 1620 年出生在代尔夫特市的一个显赫家庭中。他接受了当时最杰出的两位改革宗教授的教导:乌特勒支学派的经院主义与敬虔派神学家沃舍斯(Gisbertus Voetius),以及弗拉讷克学派的圣约神学家柯塞由(Johannes Cocceius)。虽然他个人对这两位神学家都很友好,但他受沃舍斯的影响更大。沃舍斯既强调精确的神学,又强调基督徒的生活。范 · 罗登斯坦蒙召在乌特勒支担任牧师,从 1653 年开始到 1677 年去世,他一直都在那里服事。身为牧师,他总是鼓励信徒们要忠心活出既有教会纪律又有生命力的基督徒生活。

根据改革宗或加尔文主义对圣经的解读,范 · 罗登斯坦是一间明显经历过全面改革的教会的继承者。加尔文主义者通常以三个类别来描述他们对教会的异象:教义、敬拜和教会管理。在这三个方面,荷兰改革宗教会都是彻底遵循加尔文主义的,在绝大多数方面都与欧洲其他地区的加尔文主义教会相似。

然而,没有哪个教会的生命是静止不变的,范 · 罗登斯坦在他的一生中当然也看到了一些变化。例如,在教义方面,改革宗神学家正在发展一种盟约神学,这种神学将会对圣经渐进启示的结构和基督的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大多数改革宗基督徒都认为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神学进展。范 · 罗登斯坦也看到,在他所处的时代里,改革宗教会在公共敬拜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管风琴。他知道人们在辩论说究竟这种变化是教会敬拜的归正还是走样。当他写 “ 归正的教会,会不断地归正 ” 这句话的时候,他心里想的是这一类的变化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范 · 罗登斯坦心里想的并不是对教会的教义、敬拜和管理方式的调整和改进。这些外在的改革对于 16 世纪和 17 世纪初的改教家们来说是绝对必要的。但对于像范 · 罗登斯坦这样的加尔文主义者来说,这些外在的改革都已经被完全实现和解决了。他并不是在思考这些相对较小的变化有什么样的价值。他也不像之后几个世纪的人们那样相信进化和改变本身是必要且美好的。他相信圣经在教义、敬拜和管理的基础上是有清晰教导的,同时也相信改革宗教会过去对这些事情的改革是正确的。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就是回归圣经的教导。改教家们已经正确地处理了这些事情,它们已经被解决了。

像范 · 罗登斯坦这样的牧师最关心的并不是宗教的外在(尽管它们是绝对重要的),而是宗教的内在。范 · 罗登斯坦是一位改革宗敬虔主义者,也是荷兰第二次宗教改革的一份子。因此,他对信仰的关注与英国清教徒非常相似。他们都认为,一旦宗教的外在形式按照上帝的话语被仔细且忠心地改革过,留给牧者们的最大任务就是带领人们在内心中产生真正的敬虔。他们认为他们那个时代最大的危险并不是虚假的教义、迷信或偶像崇拜,而是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的危险在于:一个教会成员可以认同真正的教义,在合乎圣经规范的教会中参加真正的敬拜,却仍然没有真正的信仰。正如耶稣曾引用先知以赛亚的话警告祂那个时代的法利赛人,“ 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太 15:8)

宗教中最需要改革的是人心。一定要不断培养真实的信心和重要的敬虔品质。一个忠心的事奉必须极力反对形式主义、冷漠主义和盲从主义。

范 · 罗登斯坦和那些支持他的人认为,《多特信经》呈现了一个真宗教的愿景,与他们自己的愿景相似。在反对亚米念主义的斗争中,其中一个重大的议题就是重生论。在 16 世纪的改革宗神学里,神学家们把重生当作成圣的同义词之一。例如,《比利时信条》的第 24 条可以说成是我们是因信而重生。但在与亚米念派的斗争中,重生有了更严格的意义,它指的是圣灵凭着至高主权在灵魂中种下新生命的工作,而且一定要有这个新生命,人才能有信心。这个关于重生的新用法解释了信心是上帝的恩赐,而不是人类自由意志的产物。它也解释了基督徒如何在上帝的恩典下,能够过上一种崭新的、追求圣洁的生活。《多特信经》宣告:

当上帝在选民身上成就祂的美意,或者在他们心中成就真正的归正时,祂不仅在外部把福音传给他们,也用圣灵大大地光照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正确了解并分辨属乎上帝之灵的事。上帝运用那使人重生的圣灵的大能,穿透人的心灵深处,开启并软化人已经封闭、刚硬的心灵,给那未受割礼的心灵施行割礼,把新性情注入到他那已死的意志之中,使之复苏,从而化恶为善,使人从悖逆转向顺服,从顽梗不化转向甘心乐意,并且激励、坚固人的意志,使其好像一棵树,结出各样善行的果子。(引用王志勇牧师的翻译)

后来,这个重生的教义被用来强调基督徒生活中的新原则,以及活出新生命的需要。基督徒需要摒弃形式主义,在每天与罪的斗争中活出他的信心,在上帝的应许和圣灵中找到安息与盼望。

那么,范 · 罗登斯坦那句著名的话:“ 归正的教会,会不断地归正。”是什么意思呢?或许大概是这样的:既然我们当今的教会在教义、敬拜和管理方式等外在方面都已经归正过了,那么让我们不断努力确保我们的心和我们的生活都持续地受上帝的话语和圣灵地归正。不管这句话能够衍伸出什么其他含义,它的原意是非常值得思考和保存的。

本文原载于《桌边谈》杂志。
W. Robert Godfrey
W. Robert Godfrey
罗伯特 ‧ 戈弗雷博士是林格尼尔福音事工的董事长与教学伙伴。他是加州西敏寺神学院的荣誉校长与教会历史系的荣誉教授。他也是林格尼尔教学系列课程《教会历史综览》(A Survey of Church History)的特约讲师,并有许多著作,其中包括《拯救宗教改革》(Saving the Re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