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per Reformanda是什麼意思? - 林格尼爾福音事工
堅持改革宗立場的勇氣
2020年10月12日
工作的意義
2020年10月12日
堅持改革宗立場的勇氣
2020年10月12日
工作的意義
2020年10月12日

Semper Reformanda是什麼意思?

“ecclesia reformata, semper reformanda”(歸正的教會,會不斷地歸正)這句話頻繁地被人提到,因此變成了一個座右銘或口號。人們用它來支持各種多得令人驚訝的神學和教會計畫與各種目的。學者們認為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六七四年由洛但斯坦(Jodocus van Lodenstein)寫的一本靈修書籍。毫無疑問的是,洛但斯坦寫這本書的時候並無意把這句話變成口號。那麼他的意圖是什麼?他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

洛但斯坦是聯合省(United Provinces,今荷蘭)改革宗教會的一位牧師。這個教會誕生自一群牧師們數十年來忠心的講道;這些牧師當中有許多人都是在日內瓦受教育的,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先是將福音傳到了低地國家的法語地區,後來又傳到了北方的荷蘭語地區。有些牧師為他們的信仰而殉道,但他們也招聚了大量堅定的信徒。他們傳講的信息,提到說教會必須改革、回歸聖經,引起了許多對於舊教會的腐敗有目共睹的人的共鳴。

在統治者查理五世和菲力浦二世的統治下,低地國家的政府竭力壓制宗教改革的信仰,這也是荷蘭人反抗西班牙統治者的一大原因。這次起義(1568-1648)被稱為「八十年戰爭」,在低地國家北部誕生了一個新國家。在荷蘭共和國(也被稱為聯合省)這個新國家中,改革宗教會佔據了主導地位,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並在十七世紀中葉成為大多數人的教會。

該教會簽署了《比利時信條》(1561)和《海德堡要理問答》(1563),基本上的體制是長老會。來自新教國家政府當局的干預,限制了改革宗教會的自由,特別是在教會懲戒的問題上。這種干涉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十七世紀初教會的危機,即亞米念主義的興起。一六一八至一六一九年,在多德雷赫特城(Dordrecht)舉行的國際大公會議處理並解決了這一危機。在這次會議上制定的《多特信經》成為了教會生活中的另一個具權威性的教義。

洛但斯坦於一六二〇年出生於台夫特城(Delft)裡一個顯赫的家庭中。他接受了當時最傑出的兩位改革宗教授的教導:烏特勒支(Utrecht)的學者兼敬虔派(pietist)神學家沃蒂斯(Gisbertus Voetius),以及弗拉訥克的聖約神學家柯塞由(Johannes Cocceius of Franeker)。雖然他個人對這兩位神學家都很友好,但他受沃蒂斯的影響比較大。沃蒂斯既強調精確的神學,也強調基督徒的生活。洛但斯坦受召在烏特勒支擔任牧師,於是從一六五三年開始,一直到一六七七年去世,他都一直在那裡服事。身為牧師,他總是鼓勵信徒們遵守教會紀律、並過有生命力的基督徒生活。

根據改革宗或加爾文主義對聖經的解讀,洛但斯坦所處的那間教會是明顯且全面歸向聖經的教會。加爾文主義者經常以三個類別來描述他們對教會的異象:教義、崇拜和教會管理。在這三個方面,荷蘭改革宗教會都是徹底遵循加爾文主義的,在大多數方面與整個歐洲其他地區的加爾文主義教會都相似。

然而,沒有一個教會的生命是靜止不變的,洛但斯坦在他的一生中當然也看到了一些變化。例如,在教義方面,改革宗神學家正在發展一種盟約神學,這種神學對於聖經漸進啟示的結構和基督的工作都將帶來很大的洞見。大多數改革宗基督徒都認為這是一個真正的神學進展。洛但斯坦也看到,在他所處的時代裡,改革宗教會在公共崇拜中越來越多地使用管風琴。他知道人們在辯論說究竟這種變革是教會敬拜的歸正還是偏差。當他寫「歸正的教會,會不斷地歸正」這句話的時候,他心裡想的是這種類型的變革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洛但斯坦心裡想的並不是對教會的教義、敬拜和管理方式的調整和改進。這些外在的改革,是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初的改教家所必須要進行的。但對於像洛但斯坦這樣的加爾文主義者來說,這些外在改革都已經被明確地完成並解決了。他不是在思考這些相對較小的變化有什麼價值。他不像之後幾個世紀的人那樣相信進化和改變本身是必要且美好的。他相信聖經在教義、敬拜和管理的基礎上是有清楚的教導的,也相信改革宗教會對這些事情的改革是正確的。在這個意義上,「改革」就是對回歸聖經的教導。改教家已經把這些事情改革好了;這些事情已經處理好了。

像洛但斯坦這樣的牧師們最關心的並不是宗教的外在 ─ 儘管它們是絕對重要的 ─ 而是宗教的內在。洛但斯坦是一位改革宗敬虔主義者,也是荷蘭第二次宗教改革(Dutch Second Reformation)的一份子。因此,他在信仰方面的關注與英國清教徒非常相似。他們都認為,一旦按照上帝的話語對宗教的外在進行了仔細且忠心的改革,就會非常需要牧師們在真正內在的宗教中帶領人們。他們認為他們那個時代最大的危險並不是虛假的教義、迷信或偶像崇拜,而是形式主義(formalism)。形式主義的危險在於:一個教會成員可以認同真正的教義,在合乎聖經規定的教會中參加真正的敬拜,卻仍然沒有真正的信仰。正如耶穌曾引用先知以賽亞的話警告祂那個時代的法利賽人,說:「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太十五8)。」

宗教中總是需要歸正的部分,就是人的心。這才是至關重要的宗教和真正的信仰,必須不斷培養。忠於聖經的事奉,必須極力反對形式主義、冷漠主義(indifferentism)和盲從主義(conformism)。

洛但斯坦和那些與他站在一起的人認為,《多特信經》呈現了一個關於真宗教的願景,與他們的願景相似。在與亞米念派的戰鬥中,其中一個重大的議題是重生論。在十六世紀的改革宗神學裡,神學家把重生當作成聖的同義詞之一。所以,舉例來說,《比利時信條》的第二十四條可以說我們是因信而重生。但在與亞米念派的戰鬥中,重生有了更嚴格的含義,指的是聖靈憑著至高主權在靈魂中種下新生命的工作,而且一定要有這個新生命,人才能有信心。這個關於重生一詞的新用法說明了信心何以是上帝的恩賜,而不是人自由意志的工作。它也解釋了基督徒如何因著上帝的恩典而能夠過一種新的、追求聖潔的生活。《多特信經》宣告:

當上帝在選民身上成就祂的美意,或者在他們心中成就真正的歸正時,祂不僅在外部把福音傳給他們,也用聖靈大大地光照他們的心靈,使他們正確了解並分辨屬乎上帝之靈的事。上帝運用那使人重生的聖靈的大能,穿透人的心靈深處,開啟並軟化已經人封閉、剛硬的心靈,給那未受割禮的心靈施行割禮,把新性情注入到他那已死的意志之中,使之復甦,從而化惡為善,使人從悖逆轉向順服,從頑梗不化轉向甘心樂意,並且激勵、堅固人的意志,使其好像一棵樹,結出各樣善行的果子。[引用王志勇牧師的翻譯]

後來,這個重生的教義被用來強調基督徒裡面的新生命的原則,並強調說基督徒必須將這種新生命活出來。基督徒需要摒棄形式主義,在每天與罪的鬥爭中把信心活出來,在上帝的應許和聖靈中找到安息和盼望。

那麼,洛但斯坦那句著名的話:「歸正的教會,會不斷地歸正。」是什麼意思呢?或許大概是這樣的:既然我們現在的教會在教義、敬拜和管理方式等外在方面都已經歸正過了,那麼讓我們不斷努力確保我們的心和我們的生活都持續地受上帝的話語和聖靈歸正。不管這句話能衍伸出什麼別的含義,它的原意都是非常值得思考和保留的。

本文原載於《桌邊談》雜誌。
W. Robert Godfrey
W. Robert Godfrey
羅伯特 ‧ 葛福雷博士是林格尼爾事工的教學夥伴,與加州西敏寺神學院的榮譽主席與教會歷史榮譽教授。他也是林格尼爾教學系列課程《教會歷史綜覽》(A Survey of Church History)的名師,並有許多著作,包括《拯救宗教改革》(Saving the Re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