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这是《桌边谈》杂志:福音书系列的第二篇。
在圣经研究的历史中,我们看到过去两个世纪以来兴起了一种所谓〝高等批判〞(Higher Criticism)的学术研究。高等批判如此盛行,主要因为人们对圣经文本的可靠性抱持怀疑的态度。正统基督徒反对许多高等批判的论点,因此他们有时会忽略批判性的经文分析所得到的宝贵洞见。其中的一些分析结果会对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圣经大有裨益。
批判学中的来源批判(Source Criticism)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圣经的要素之一。正如其名称所暗示的,这种批判方法试图通过福音书的来源重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的成书过程,这三卷福音书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对观福音〞(Synoptic Gospels)。
来源批判学者普遍假设马可福音是最早写成的福音书。这一点可以从对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分析中看出来,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收录了与马可福音相同的内容。同时,路加福音和马太福音有一些相似的内容是马可福音中没有的。然后,学者们试图解释这两本福音书中共有的、但马可福音中却没有的信息。可能的假设是,马太和路加除了以马可福音作为信息来源外,还使用了马可没有用到的第二个独立的信息来源,这个来源被简单地称为〝Q 来源〞。
之所以以字母Q命名,是因为Q是德语单词quelle(来源)的第一个字母。这也就是说,Q来源是我们不知道、但福音书作者马太和路加知道的来源。这样的分析大部分都只是推测和假设。学者们意见的分歧点在于,所谓的Q来源到底是马太和路加共享的书面文本,还是他们都听过的口传传统(oral tradition)。无论我们对福音书作者编撰文本的方法作出什么结论,对文本进行来源分析都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当我们将仅出现在马太福音中的素材单独拎出来,或是将仅出现在路加福音或马可福音中的素材单独拎出来,就可以推论出福音书作者各自面向的观众以及特定的主题。
例如,我们研究马太福音时,会发现马太直接引用和间接提到旧约圣经的次数比其他福音书都多。单凭这一事实就可以证明,马太写福音书的主要对象是犹太人,目的是要说明他们期待已久的弥赛亚耶稣基督是如何成就旧约预言的。
在马太福音中我们还看到作者对耶稣时代的犹太神职人员有着强烈的谴责,因为他们要对耶稣的死负责。文士和法利赛人被特别指出要受审判,因为马太说到〝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在相关的议题上,马太在福音书中记载耶稣对地狱的教导比其他福音书更多。
然而,如果要找到一个似乎最重要且贯穿整本马太福音的中心主题,那就是国度的来临。首先,〝福音〞一词指的是国度的福音,也就是宣告上帝的国度突破性地来临这个好消息。以马太福音为例,马太在选词上使用了〝天国〞(kingdom of heaven)而非术语〝神的国〞(kingdom of God)。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对〝神的国〞的意义或内容有不同的看法,恰恰相反,正是由于读者是对神的名很敏感的犹太人,马太就经常使用〝纡曲语法〞(periphrasis)的文学手法,以避免直接提及〝上帝〞这个圣名。所以对于马太来说,〝天国〞的教义等同于其他作者所说的〝神的国〞。
马太谈到了国度突破性的降临与基督道成肉身的到来,他在耶稣开始进入传道事工时宣布国度的到来,而在马太福音的结尾处,也就是在〝橄榄山的教训〞(Olivet Discourse)中谈到国度来临的最终完全。因此,马太福音从一开始到最后都有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国度在其君王亲自的显现中降临,那位君王是以色列的弥赛亚,祂成就了赐给犹大的国。
马太详细地记录了耶稣的教导,尤其是耶稣的比喻。其中有一些比喻在其他福音书中是没有的。同样地,耶稣比喻的焦点仍是国度,祂常常这样引入比喻:〝天国好像…〞。如果我们理解了耶稣的显现在日期满足的时候开启了天国的重要意义,以及这对于整个救赎历史的重要意义,我们就理解了马太福音的重要主题。
本文原刊于《桌边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