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的福音見證 - 林格尼爾福音事工
永不改變的福音書
2022年12月10日
馬可的福音見證
2022年12月16日
永不改變的福音書
2022年12月10日
馬可的福音見證
2022年12月16日

馬太的福音見證

編者註:這是《桌邊談》雜誌:福音書系列的第二篇。

在聖經研究的歷史中,我們看到過去兩個世紀以來興起了一種所謂「高等批判」(Higher Criticism)的學術研究。高等批判如此盛行,主要因為人們對聖經文本的可靠性抱持懷疑的態度。正統基督徒反對許多高等批判的論點,因此他們有時會忽略批判性的經文分析所得到的寶貴洞見。其中的一些分析結果會對我們更準確地理解聖經大有裨益。

批判學中的來源批判(Source Criticism)是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聖經的要素之一。正如其名稱所暗示的,這種批判方法試圖通過福音書的來源重構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的成書過程,這三卷福音書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對觀福音」(Synoptic Gospels)。

來源批判學者普遍假設馬可福音是最早寫成的福音書。這一點可以從對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分析中看出來,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收錄了與馬可福音相同的內容。同時,路加福音和馬太福音有一些相似的內容是馬可福音中沒有的。然後,學者們試圖解釋這兩本福音書中共有的、但馬可福音中卻沒有的信息。可能的假設是,馬太和路加除了以馬可福音作為信息來源外,還使用了馬可沒有用到的第二個獨立的信息來源,這個來源被簡單地稱為「Q 來源」。

之所以以字母Q命名,是因為Q是德語單詞quelle(來源)的第一個字母。這也就是說,Q來源是我們不知道、但福音書作者馬太和路加知道的來源。這樣的分析大部分都只是推測和假設。學者們意見的分歧點在於,所謂的Q來源到底是馬太和路加共享的書面文本,還是他們都聽過的口傳傳統(oral tradition)。無論我們對福音書作者編撰文本的方法作出什麼結論,對文本進行來源分析都有一個明顯的好處。當我們單獨看馬太福音中的這個素材,或單獨看待僅出現在路加福音或馬可福音中的素材,就可以推論出福音書作者各自面向的觀眾以及特定的主題。

例如,我們研究馬太福音時,會發現馬太直接引用和間接提到舊約聖經的次數比其他福音書都多。單憑這一事實就可以證明,馬太寫福音書的主要對象是猶太人,目的是要說明他們期待已久的彌賽亞耶穌基督是如何成就舊約預言的。

在馬太福音中我們還看到作者對耶穌時代的猶太神職人員有著強烈的譴責,因為他們要對耶穌的死負責。文士和法利賽人被特別指出要受審判,因為馬太說到「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在相關的議題上,馬太在福音書中記載耶穌對地獄的教導比其他福音書更多。

然而,如果要找到一個似乎最重要且貫穿整本馬太福音的中心主題,那就是國度的來臨。首先,「福音」一詞指的是國度的福音,也就是宣告上帝的國度突破性地來臨這個好消息。以馬太福音為例,馬太在選詞上使用了「天國」(kingdom of heaven)而非術語「神的國」(kingdom of God)。他這樣做並不是因為他對「神的國」的意義或內容有不同的看法,恰恰相反,正是由於讀者是對神的名很敏感的猶太人,馬太就經常使用「紆曲語法」(periphrasis)的文學手法,以避免直接提及「上帝」這個聖名。所以對於馬太來說,「天國」的教義等同於其他作者所說的「神的國」。

馬太談到了國度突破性的降臨與基督道成肉身的到來,他在耶穌開始進入傳道事工時宣布國度的到來,而在馬太福音的結尾處,也就是在「橄欖山的教訓」(Olivet Discourse)中談到國度來臨的最終完全。因此,馬太福音從一開始到最後都有著一個統一的主題,即國度在其君王親自的顯現中降臨,那位君王是以色列的彌賽亞,祂成就了賜給猶大的國。

馬太詳細地記錄了耶穌的教導,尤其是耶穌的比喻。其中有一些比喻在其他福音書中是沒有的。同樣地,耶穌比喻的焦點仍是國度,祂常常這樣引入比喻:「天國好像…」。如果我們理解了耶穌的顯現在日期滿足的時候開啟了天國的重要意義,以及這對於整個救贖歷史的重要意義,我們就理解了馬太福音的重要主題。

本文原刊於《桌邊談》雜誌

R.C. Sproul
R.C. Sproul
史普羅博士是林格尼爾福音事工的創辦人,佛州桑福郡聖安德烈堂的首任講道與教導牧師,以及改革宗聖經學院的首任校長。他著有超過一百餘本書籍,包括《神的聖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