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的福音見證 - 林格尼爾福音事工
馬太的福音見證
2022年12月14日
路加的福音見證
2022年12月22日
馬太的福音見證
2022年12月14日
路加的福音見證
2022年12月22日

馬可的福音見證

編者註:這是《桌邊談》雜誌:福音書系列的第三篇。

馬太福音涵蓋了馬可福音中約 97% 的經文。既然有了馬太福音,那麼我們為什麼還需要讀馬可福音呢?對於這個問題一般有兩種回應:一種是說寫馬可福音是為了給馬太福音作摘要,另一種則認為馬太福音是以馬可福音為基礎寫成的擴充版。無論馬可福音的來源是什麼,除了用來與其他福音書進行對比,我們也不應該忽視馬可福音在新約正典中獨特的價值。馬可以高明、生動、扣人心弦的文字描繪了耶穌作為彌賽亞的使命,祂必定要走上十字架。耶穌決心在十字架上將自己的生命獻上,作為祂子民的贖價,並在死後復活,被高舉為上帝國度的榮耀君王。我們來看看這本至關重要的書中所描寫的一些細節。

馬可福音的開頭和結尾非常突兀。文章開頭就像賽馬剛開始那樣激烈,作者並沒有提及施洗約翰或耶穌的誕生。馬可福音的第一節讀起來就像一個標題:「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然後立即結合舊約,引用先知以賽亞的話說明約翰就是那位預備道路的使者(可一2-3)。作者簡短地總結了約翰的生平與事工(可一4-8),讀者連喘氣的時間都沒有,耶穌就出場了,然後,作者以同樣緊湊的行文完成了對後來的故事的敘述。

馬可講故事的速度源於他對於人的行動的關注,他很少關注人的語言。馬太福音中「登山寶訓」(Sermon on the Mount)的篇幅很長(太5–7;另可參考路六;十二、十三),相比之下,馬可福音中關於耶穌的教導只有兩處短小的篇幅(可四、十三),另有一些教導片段散落在整卷馬可福音的各處。總的來說,馬可中的焦點主要主的作為上。

例如,我們可以比較一下不同福音書中關於耶穌受試探的經文。其他對觀福音(太四1-11;路四1-13)中對此有更全面的描述,而馬可福音卻只用了兩節經文(可一12-13);其他福音書中,耶穌是被「引」到沙漠中,並詳細記錄了試探的內容。而在馬可福音中,耶穌是被「催到曠野」,「與野獸同在一處」,試探的內容則沒有記載。馬可著重於描繪耶穌受試探的事實,以及祂的受洗如何開啟了祂作為祂子民的代表所經受的曠野和野獸的咒詛(參考可十39;利二六22;耶十二9;五十39;結十四21),其結果是如今我們可以平安地居住在曠野中(結三十四25;啟十二14-16)。

馬可福音緊湊的敘事節奏在許多地方都有體現。他的話語精煉、充滿活力,取代了希臘作家拐彎抹角的敘事風格。馬可在引用時也喜歡用更生動、更直接的經文。當然有時候他也會使用一些不太尋常的冗詞贅句,例如:「天晚日落的時候…」(可一32),或「缺乏、飢餓之時…」(可二25)。馬可更為顯著的一個特點是,他最喜歡這樣來介紹新的事件:「連忙」或「立刻」。這個詞他用了大約有四十次,幾乎是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出現這個詞總和的兩倍。

如果讀者逐節閱讀馬可福音,馬可不尋常的冗余及其生動的語言風格就無法發揮其全部的功效了,但我們可以因此觀察到一件重要的事。在古代,大多數書卷的寫作是為了可以大聲朗讀出來,古人是透過聽來讀書的(特別參考啟一3)。當時識字能力並不普及,即使會讀書的人也更願意聽書,感受說書人在朗讀是所添加的情感、動作,甚至是不同人物的不同聲音。在公共場合,觀眾置身其中,嘲笑壞人或為好人鼓掌歡呼是很自然的事。

近年來,人們對馬可福音口傳特徵的研究也有了豐碩的成果。由此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馬可福音中像是「立刻」這樣的短語的重複出現,雖然可能會讓今天逐句閱讀的讀者感到不太連貫,但這實際上有助於將聽眾帶入新的劇情,並保持故事的流暢性。就像耶穌愛說比喻一樣,馬可也是一位講故事的大師。想要親身體驗這一點,可以聽一聽朗讀版的馬可福音。聽完整本馬可福音只需要大約九十分鐘的時間,這種體驗非常值得。

聽馬可福音的朗讀就會發現一個突出的特點,即被章節劃分的情節之間其實是相互聯繫的。以下是一些核心的情節,展示出了馬可福音的基本大綱。

在馬可福音六章,耶穌對門徒說:「你們給他們吃吧」。耶穌想要餵飽五千人,門徒們卻對耶穌的命令感到困惑(可六30-44)。然後作者很快轉向了馬可福音八章1-10節的敘事。耶穌再一次告訴門徒祂憐憫跟隨祂的四千人,想要餵飽他們。然而,十二門徒卻回答說:「在這野地,從哪裡能得餅,叫這些人吃飽呢?」(可八4)。身為聽眾的我們會想,「等等,他們不是剛剛才見證了耶穌餵飽了五千人的神蹟嗎?難道他們不知道耶穌無所不能嗎?!」馬可就是這樣吸引我們進入到故事當中的。

馬可福音八章第二次敘述了耶穌餵飽千人的奇蹟,緊接著耶穌就告訴門徒要避免法利賽人的酵,但門徒能想到的只有他們拿在手上實實在在的餅,因此,耶穌使他們回憶兩次餵飽千人的神蹟(可八14-21)。馬可的故事發展到這裡,聽眾會開始對門徒感到絕望,但很快奇蹟就發生了(可八27-30)。耶穌向門徒詢問祂的身分,作為心裡愚鈍的門徒代表,彼得卻宣告說:「祢是基督」(可八29;試比較太十六16和路九20)。

彼得對耶穌身分的宣告是馬可福音中最重要的核心和轉折點,而馬可嫻熟地使用敘事技巧吸引我們這看到這一點。馬可福音的前半部分,耶穌以大能的作為證明了祂就是基督(或彌賽亞),並且祂將在上帝的國度中掌權。「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這句話一直是耶穌教導的核心宗旨。但除了馬可福音一章1節外,「基督」這個稱謂一直沒有被使用,直到這個關鍵的時刻,就是彼得在耶穌的追問下宣告:「祢是基督」(可八29)。現在耶穌的門徒們明白了!耶穌餵養幾千人的神蹟終於讓門徒、也讓我們最終看清耶穌的身分。

馬可福音的第一部分是圍繞著耶穌向所有人顯明祂的彌賽亞身分而展開的。但是沒有人明白祂是誰——除了魔鬼!(可一24、34;三11)。馬可使用了八個不同的希臘詞,在二十九處經文中記錄下人們對耶穌的回應,包括恐懼、驚訝、驚奇、困惑,甚至是麻木。這位不像猶太文士的耶穌究竟是誰(可一22)?法利賽人認為祂被鬼附了(三22-30);希律認為祂是復活的施洗約翰,而其他人則認為祂是以利亞或偉大的先知(六14-16;參考申十八15);耶穌的親屬認為祂瘋了(可三20-21),祂的門徒甚至非常驚恐:「他們就大大地懼怕,彼此說:『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可四41)

人們困惑的反應突顯了耶穌真實的王權:「眾人很希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可一22)。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可一9-11),祂比約翰更大(可一7-8);祂赦免罪惡,以充滿大能的話語和作為使人生出聖潔的敬畏(可二1-12);祂戰勝群鬼(可五1-20,這段可與其他福音書中較短的描述做比較,太八28-34、路八26-39);最終祂因做這些事的權柄而面臨著與耶路撒冷當局的對峙(可十一27-33)。然而耶穌的治理方式完全不同於外邦的君主,祂來是要應驗以賽亞關於受苦僕人的預言(可十42-45;參考賽四十66)。

因著彼得的宣告,我們知道了耶穌是誰:祂是至高無上的神人彌賽亞。在馬可福音的前半部分,耶穌的工作是叫人能宣告自己信耶穌,而在福音書的後半部分,耶穌開始向門徒顯明祂要上十字架,完成真正的救贖使命。特別與約翰福音相對的是,馬可福音中的這個轉變表明馬可福音前半部分耶穌的作為主要都發生在加利利,而後半部分,耶穌則主要面向耶路撒冷。在那裡,祂必須在以色列領袖的手下受苦,以作為祂子民的贖價(例如,可八31、九12和十45)。 總結說來,馬可的文字向聽眾生動地描述了耶穌話語中崇高的權柄,但更重要的是祂超自然的身分和充滿大能的作為,使同時代的人大為震驚。這些作為表明,隨著耶穌的到來,上帝的國度確實近了。然而,國度的建立不是靠政治革命,而是因大君王為祂子民代贖性的獻祭,以及祂的復活和升天:「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可十四62)。馬可敘事的方式帶領認真的聽眾和初代門徒一同宣告:「祢是基督」。

本文原刊於《桌邊談》雜誌

S.M. Baugh
S.M. Baugh
鮑敖(S.M. Baugh)博士是加州西敏斯特神學院新約聖經的名譽教授,也是一位美國正統長老會(OPC)的牧師。他還是《新約希臘語初級》(A New Testament Greek Primer)一書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