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节制? - 林格尼尔福音事工
什么是慈善?
2025年05月15日
什么是慈善?
2025年05月15日

什么是节制?

编者注:这是《桌边谈》杂志:美德与恶习系列的第篇。

当“broken”这个词用来形容玻璃杯或自行车时,与用来形容马时,它的含义非常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破碎的玻璃或自行车变得毫无用处,而受伤的马却变得有用。当我们思考基督徒的生活时,破碎的含义比前者更贴切。因堕落和自身罪孽而受到摧残和毁灭的罪人,开始为上帝和他的王国提供有用的服侍。这种转变是通过被称为节制的圣灵的果实实现的。

今天的节制似乎已经成为过去的时代,与禁酒令和禁止饮酒的“禁酒运动”有关。说到这个话题,人们总会想到烈酒和醉酒,但肯定不仅限于此。可以翻译为“节制”的希腊词在更现代的翻译中通常被翻译为“自制”或“自律”(哥林多前书 9:25 ;彼得后书 1:6 )。使徒保罗在加拉太书第 5 章中将肉体的罪恶行为(加拉太书 5:18-21 )与圣灵的果实(加拉太书 5:22-23 )进行了对比,并在该部分的结尾说道:“凡属基督耶稣的人,是已经把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同钉在十字架上了”,以便“顺着圣灵的指引前进”(加拉太书 5:24-25 )。节制的自我控制本质来自于对一切事物的属灵控制。

圣经把没有节制或自制的人或国家比作“没有墙的城”(箴言 25:28 )、“人像野驴”(创世记 16:12 )和“野葡萄树”(耶利米书 2:21 ),所有这些都传达了无拘无束的激情和快乐,最终导致毁灭。相反,基督徒则被描绘成头脑清醒、贞洁、谦虚、善于倾听、不轻易说话的人。基督的门徒并不野蛮,而是在思想、言语和行为上都严守纪律。保罗说,我们要“在敬虔上操练自己”(提摩太前书 4:7 )。这种敬虔的训练源自节制和自制的品格。人们并不会轻易满足自己的每一个心血来潮和冲动,而是更强烈的服从愿望和对上帝的荣耀才是决定性因素。因此,节制是信徒生活中圣灵所结的果实,它表现为敬虔地禁欲,克制罪恶的激情,甚至克制良好的欲望,以符合基督的旨意。

圣经中的一个人物——参孙——就证明了这种属灵品质必须主要存在于心灵和思想中,而不是仅仅存在于外在的顺从。表面上看,他遵守拿细耳人的节制誓言(士师记 13:7 ),但内心里,他缺乏自制力。他吩咐他的父亲在非利士人中为他娶一个外邦妻子,因为他“看见”了她,并说:“因为她在我眼中是正直的”(士师记 14:1-3 )。毫无节制的情欲成为参孙的大网罗(士师记 14:15-17 ;士师记 16:1、5、15-18 )。甚至他对非利士人的报复似乎也是出于个人愤怒的爆发,从而导致对敌人的报复,而不是出于神圣的热情。最终,参孙成为了一个悲剧人物,讲述了一个强大的男人因为缺乏内心的节制而变得虚弱和毁灭的故事。

将此与耶稣在旷野受试探的经历进行对比(马太福音 4:1-11 )。魔鬼的诡计是以非法的方式引诱耶稣满足美好的愿望。要做到这一点,耶稣就必须满足他的愿望而不是服从他的父亲。在每一个阶段,他都会进行抗拒,因为个人的成就并不能证明获得或实现这些愿望的手段是正当的。因此,无罪的救世主保留了一切,放弃了一切,因为对他来说,服从和上帝的荣耀比罪恶的自我实现更重要。他对上帝的渴望战胜了一切罪恶的诱惑。这就是节制这一神圣美德的具体体现。

节制的果实主要体现在基督徒生活的三个方面。首先,我们的思想要“心意更新而变化”——我们的心意不再被忧虑和焦虑所禁锢(腓立比书 4:4-8 ),而是将我们的心思放在更高的事物上(歌罗西书 3:2 )。第二,内心的情绪要由敬虔和圣洁来调节(箴言 4:23-27 ),而不受愤怒、欲望、贪婪、嫉妒、羡慕或贪婪的支配(马太福音 15:18-19 ;加拉太书 5:18-21 )。第三,我们的言语和生活行为要表现出自制的果实,从我们的言语来看,要合宜,而不是污秽;我们的饮食摄入要适度,而不是贪吃或醉酒;我们的财产和服装要朴素,而不是炫耀;我们的工作道德要勤奋,而不是懒惰或霸道。当自制受到圣灵的控制时,它的果实几乎涉及生活的每个领域和每个阶段(提多书 2:2-6 )。因此,毫不奇怪的是,监督的显著资格就是他必须有自制力(提摩太前书 3:2 ;提多书 1:8 )。

在这个世界上,自我克制被视为禁止自我表达,甚至伤害自己,而圣经却描绘了一幅相反的画面。这样的“自由”人违背了造物主的命令,并因其无拘无束的罪恶而毁灭了自己。然而,基督徒被置于圣灵的节制约束之下,从而摧毁了罪恶和死亡的束缚。好牧人告诉我们:“盗贼来,无非要偷窃、杀害、毁坏。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翰福音 10:10 )信徒生活中的节制并非令人扫兴,而是基督丰盛生活的一部分,能结出美好的、荣耀上帝的果实。

本文选自《美德与恶习》系列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