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節制? - 林格尼爾福音事工
什麼是愛?
2025年05月15日
什麼是憤怒?
2025年05月21日
什麼是愛?
2025年05月15日
什麼是憤怒?
2025年05月21日

什麼是節制?

編者注:這是《桌邊談》雜誌:美德與惡行系列的第二篇。

「破碎」(broken)這個詞在用於描述玻璃或自行車時的意思與描述馬的意思大相逕庭,甚至可以說是相反的。「破碎的」玻璃或自行車是無用的,而一匹「被馴服的」馬卻很有用。當我們思想基督徒生命時,比起前者,「破碎」這個詞更適用於後者的意義。由於自身的罪性和墮落被毀壞甚至要被毀滅的罪人,由此被帶入對神和他的國有用的服事中。這種轉變是通過被稱為「節制」聖靈的果子來實現的。

節制在當今世代看來很像是舊時代的產物,禁酒時代的「節制運動」和禁酒令有關。談論到這個主題時,我們肯定會關注強烈的酒精和醉酒的問題,但實際上絕不僅限於此。被翻譯為「節制」的希臘詞彙在更現代的翻譯中通常被翻譯為「自我克制」或「自我約束」(林前九25;彼後一6)。使徒保羅在加拉太書五章中將肉體的罪惡(加五18-21)與聖靈的果子(加五22-23)進行對比,並在本段結束時說:「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和邪情私慾都釘在十字架上了」,好叫我們「順著聖靈行事」(加五24-25)。節制的自我控制的本質來自於,讓所有的事物都能被聖靈所控制。

聖經將沒有節制的人或國家比喻成「沒有城牆的城」(箴二十五28),「像野驢一般的人」(創十六12)和「野葡萄藤」(耶二21),這些詞都描繪了無節制的激情和快樂所導致的毀滅。相較之下,基督徒被描繪成清醒、貞潔、謙遜、善於聆聽且不輕易發言的人。基督的門徒在思想、言語和行為上不是野蠻的,而是有紀律的。保羅說我們要「在敬虔上操練(我們)自己」(提前四7)。這種敬虔的操練來自於節制和自我約束的品格。不是肆意滿足每一個心血來潮時的衝動,而是更深地渴望順服並以神的榮耀為主導。因此,節制是信徒生命中由聖靈所結出的果子,它在信徒生活中的表現是按照基督的樣子避免罪惡的慾望,甚至對好的慾望也要有所節制。

這種靈性特質必須主要存在於人的心靈和思想中,而不能僅僅是外在的符合,聖經中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參孫。他外表上遵守拿細耳人的節制誓言(士十三7),但內心卻不自制。參孫命令他的父母從非利士人中為他找一個外族妻子,因為他「看見」那女子便說:「我看中她」(士十四1-3)。無節制的慾望成為了參孫的巨大網羅(士十四15–17;士十六1, 5, 15–18)。即便是他對仇敵非利士人的復仇,似乎也是個人憤怒的爆發所驅使的,而非出於為神大發熱心。參孫的結局是一個悲劇,一個強大的人因內心的不節制而被削弱,最終因此被摧毀。

將參孫的故事與耶穌在曠野中受試探一事進行對比(太四1-11)。魔鬼的詭計是誘惑耶穌以不合乎律法的方式滿足好的慾望。若要這樣做,耶穌就必須滿足自己所求的,而不是順服他的父。然而在每一個關鍵時刻,耶穌都堅決地抵擋這種試探,因為個人慾望的實現並不表示途徑或手段是正當的。所以,完全無罪的救主抑制住了自我滿足的罪,對他來說,順服神和神的榮耀比滿足自己更重要。他對神的渴望超越了所有的罪誘惑。這就是節制的神聖美德發揮作用的結果。

這種節制的果子主要在基督徒生活的三個領域中展現出來。首先,我們的思想要因「心意更新」而變化,讓我們的心不要再被擔憂和焦慮轄制(腓四4-8),我們要思念天上的事(西三2)。其次,我們心中的情感應該在虔誠和聖潔的掌管之下(箴四23-27),而不該被憤怒、慾望、貪婪、嫉妒或羨慕所主宰(太十五18-19;加五18-21)。第三,我們的言行舉止應該表現出自我控制,我們的言語不該粗俗而當合宜;我們吃喝不應暴食或醉酒而當適度;我們的財富和著裝不當招搖而當謙遜;我們的工作態度不應懶散或專橫而當勤奮。節制的果子幾乎觸及生活的每一個領域、每一個階段,因為它是在聖靈的掌管之下產生的(多二2-6)。因此,作監督的其中一個重要的資格就是他必須能夠自我節制(提前三2;多一8)。

在節制被視為禁止自我表達、甚至被說成是自我傷害的世代,聖經描繪了一副完全相反的畫面。不節制的「自由」人違背了創造他們的主所設立的秩序,他們通過不節制的罪自我毀滅。然而,基督徒在聖靈的約束之下,從而得以摧毀罪和死的束縛。好牧人告訴我們:「賊來了,不過是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使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信徒生活中的節制不是掃興,而是在基督裡豐盛生命的一部分,能結出美好的、榮耀神的果子。

本文選自《美德與惡行》系列合集。

Joel Smit
Joel Smit
約珥·史密特(Joel E. Smit)是喬治亞州斯米爾納的斯米爾納長老教會(Smyrna Presbyterian Church)的主任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