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子上帝 - 林格尼爾福音事工
聖父上帝
2021年11月06日
聖靈上帝
2021年11月09日
聖父上帝
2021年11月06日
聖靈上帝
2021年11月09日

聖子上帝

編者註:這是《桌邊談》雜誌:三位一體系列的第四篇。

我記得當我第一次聽到聖子的永恆生成(eternal generation,即在永恆中為父所生)的教義時,我感到很困惑。當時我正在為就讀神學院做準備,閱讀伯克富(Louis Berkhof)的經典著作《系統神學》。我發現這個主題太過純理論性了。我意識到認定上帝之子不是受造物、而是上帝的重要性。但我無法想像,為什麽有必要如此詳細地討論聖子的受生性。當時我無法想像,人們到底從聖經的哪裡得到這樣的觀念?以及,這有那麼重要嗎?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個教義真的非常重要,而且它並不像我當初想的那麼純理論性。

聖經中的上帝是三位一體的,意即具有三個位格的上帝1。位格與位格之間的區別不在於神性的層次,因為這三個位格同樣都是上帝。正如《西敏小要理問答》所言,聖父、聖子和聖靈「本性相同,權能、榮耀相等」(WSC 6)。基督徒不應懷疑神格中任何一位格的神性或人性。相反地,三位一體中各位格之間的區別被稱為位格的屬性:聖父生聖子,聖子受生於聖父,聖靈從聖父和聖子所出。我們必須正確理解這些區別,因為否認這些區別就是走向許多異端邪說的第一步。聖子的神性並不比聖父的神性低等;上帝之子本身就是上帝,正如聖父是上帝一樣。

因此,談到聖子在永恆中的生成,就是談上帝之子所獨有的特點:祂是受生的。這絲毫沒有貶低聖子的神性。聖子的受生並不表示祂的神性低於祂父的神性,而是意味著祂位格的存在(personal subsistence)是從聖父那得來的。神聖的本質本身並不是受生的。相反地,在永恆的生成中,聖父將神聖的本質傳遞給聖子;聖父和聖子擁有相同的本質,沒有變化。

而這種生成必須是永恆的。聖子的生成不可能發生在某一時刻,因為假如聖子是在某一時刻生成的,那麼聖子就不是永恆的聖子了,聖父也不是永恆的聖父了。假如聖子的生成是一個單一的事件,那麼這將意味著上帝在某種意義上改變了。假如聖父在某一時刻才成為聖父,或者聖子在某一時刻才成為聖子,那麽上帝就並非永遠不變的(不會改變的)。因為上帝的兒子從未改變,所以祂的受生必須是永恆的受生──祂的受生並不是很久以前發生或曾經一次性發生的事情。它是聖父與聖子之間永恆的、無地點的(placeless)、無變化的傳遞。永恆的生成也不意味著上帝有任何分裂,彷彿神性的本質在三個位格之間分割,或由一個位格到另一個位格相加而成。每個位格都擁有相同的神性本質和神性本質一切的豐盛。永恆的生成也是一個必要的行動,這意味著它總是存在的,不可能是不存在的。

從來沒有一個時期是聖子不存在的。聖子一直都是聖父的兒子,而聖父也始終都是父親。

永恆的生成肯定了上帝之子的完全神性;它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是指聖子的受造。假如聖子是被創造的,祂就不具有完全的神性。這是第四世紀的教父亞他那修與異端亞流之間衝突的核心問題。亞他那修正確地主張說上帝之子不可能是第一個受造物,而必定在永恆中就是上帝之子。從來沒有一個時期是聖子不存在的。聖子一直都是聖父的兒子,而聖父也始終都是父親。

誠然,永恆的生成是一個複雜的議題。即使我們能正確地解釋它,我們也無法完全理解它。換句話說,它是奧秘的。

這個教導是從哪一段經文來的?其中一個重要的見證就是約翰福音,在那裡我們看到了希臘文用詞monogenēs,英王欽定本將其譯為「獨生」子(約一14、18、三16、18;見約壹四9)。然而,大多數現代譯本將monogenēs譯為「唯一的」兒子(ESV、NIV、CSB譯本)。翻譯成「唯一的」是否真的比翻譯成「獨生」更好,這還沒有定論,但永恆受生的概念並不取决於monogenēs的翻譯方式。相反地,這個概念主要來自聖經中關於聖子先在(preexistence)和聖父聖子之間永恆關係的啟示(例如,約十七5、24;見西一15-20;來一1-3)。從來沒有一個時期,聖父不是聖子的父親,聖子不是聖父的兒子(約一1-2;見太十一25-27;路十21-22)。約翰福音第五章26節經常被用來支持永恆的生成:「因為父怎樣在自己有生命,就賜給祂兒子也照樣在自己有生命。」許多神學家指出,聖父賜予聖子生命的這件事不可能是在時間之中發生的。因此,這件事必定是在永恆中發生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約翰福音第五章26節就是對「永恆生成」此一觀念的強力佐證。

在舊約聖經中我們也可以找到經文對永恆生成的佐證。歷史上其中一個顯眼的佐證經文就是詩篇第二篇7節:「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雖然這段經文在新約中被用來指耶穌的復活(徒十三33),但在復活中宣布和證明的兒子身分是以先在的兒子身分為基礎的(the Sonship declared and vindicated in the resurrection is grounded on preexistent Sonship.)。彌迦書第五章2節在歷史上也被用來支持永恆的生成:「伯利恆的以法他啊,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裡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祂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這句話通常被理解為既是指耶穌的出生地(伯利恆),也指聖子的永恆受生(「祂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許多現代解經家懷疑這段經文教導的是永恆的生成,但較新的解釋不一定比傳統的解釋更好。不管人們對這些舊約經文的看法如何,聖子的永恆生成在聖經中確實具有充分的依據。與許多關鍵的教義一樣,它不是來自一兩個孤立的經文,而是來自整個聖經的教導。

作為聖經中的教義,聖子的永恆受生並不是純理論性的;它是實用的,因為它談到的是受造界的中保和救贖。先在的聖子就是道──Logos(約一1、14)──世界是藉著祂受造的(西一16;來一2)。如果認為聖子的工作只在新約中開始,那就錯了;祂在舊約裡就已經以創造者和啓示者的身分開始做工了(見約一1-5)。聖子在舊約中也參與在救贖的工作裡。猶大指出耶穌是將以色列人從埃及拯救出來的人(猶5)。在新約中,耶穌的兒子身分對於救贖的工作而言尤為重要。在成為肉身的過程中,上帝之子取了真正的身體和有理智的靈魂。祂是由童貞女所生的,這對先在且聖潔的上帝之子來說是合宜的。祂獨特的出生意味著祂沒有被捲入亞當的罪中,而是站在新創造的頂端。身為上帝之子,耶穌是大衛(路一31-33)和亞當(三38)的成全。但祂的意義不止於此。祂是上帝的兒子,是永恆的。祂是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太一23),是永生上帝的兒子(十六16)。因此,祂身為兒子的身分在受洗時被宣布(三17;可一11;路三22),在曠野被考驗(太四1-11;可一12-13;路四1-13),在變相時被確認(太十七5;可九7;路九35),在被釘十字架的時候受嘲笑(太二十七37-44;見二十六63-64),並在復活中得到平反(徒十三33;羅一3-4)。然而,聖子的行為並不脫離聖父和聖靈,因為三位一體的外部工作是不可分割的。

上帝的兒子並不是到了第一世紀的巴勒斯坦才存在;祂早在世界開始之前就已經存在了。祂創造並維護世界,祂為祂的子民明確地完成了救贖。祂是我們的上帝和救主(彼後一1)──在永恆中受生的上帝之子。

1在神格中,一個位格,或稱三位一體之本質(hypostasis),是「一個具有理性性質之實際存在的個體」(a subsistent individual of a rational nature, Thomas Aquinas)。三位一體中的每一位格都可以被區分為一個個體,儘管每一位也都存在於一體的神性本質之中,並且每一位也都是一體的神性本質。祂們的不同,並非在於祂們在神性屬性上的區別,而是在於每一個位格都有各自獨特且不可傳遞的位格特性(聖父非受生、聖子受生、聖靈出自聖父與聖子)。

本文原刊於《桌邊談》雜誌

Brandon C. Crowe
Brandon C. Crowe
(布蘭登‧克勞) 布蘭登‧克勞博士是費城西敏寺神學會的新約副教授。他有許多著作,包括《末後的亞當》(The Last Adam)和《一般書信在救贖歷史中的信息》(The Message of the General Epistles in the History of Redem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