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嘆息的喜樂
2021年12月13日我們以改革宗為立場
2021年12月15日似乎憂愁,卻常常快樂
編者註:這是《桌邊談》雜誌:喜樂系列的第八篇。
我所說的「基督教享樂主義」是一種生活方式,它植根於這樣的信念:當我們以上帝為最大的滿足時,上帝就在我們裡面得到最大的榮耀。這當中的涵義是全方位且令人激動的,其中包括了這個令人震驚的真理:一切真正的美德和一切真正的敬拜都必須包括「追求以上帝為樂」。
原因是,一切真正的美德和真正的敬拜都必須涉及想要榮耀上帝的意圖。這是因為我們被造是為了榮耀上帝(賽四十三7),也因為保羅說:「無論做什麽,都要為榮耀上帝而行。」(林前十31)因此,在追求任何善行或任何敬拜行為的時候,如果沒有想要榮耀上帝的意圖,那就是罪了。
但是,當我們覺得上帝不比其他事物還更令人歡喜的時候,就不榮耀上帝了,反而是貶低了祂。知道了這一點後,我們就必須認真檢視自己在追求善行的時候有沒有真心覺得上帝是令人歡喜的。在這一切行動當中,如果我們要榮耀上帝,我們的目標就必須是:發現祂比任何事物都更令人歡喜。
耶穌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徒二十35)祂並不是說我們在施捨的時候應當忽略這個事實。事實上,在使徒保羅引用耶穌的那段經文中,保羅說我們應當在奉獻時「記得」這一點。如果我們渴望的福分不是上帝本身,也不願意通過我們的施捨來將其他人帶入這種喜樂的話,那麽在施捨給別人的過程中,我們對福分的渴望就只是自私和貪婪而已。
有一顆溫柔的心,同時與喜樂的人同樂,也與哀哭的人同哭。
一小段可喜愛的經文
但這一切都還沒有完全觸及基督教享樂主義的特質──感覺、精神、情緒、基調。我最常用來傳達這種基調的經文來自哥林多後書第六章10節:「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但我很少以解經的方式來講解它,也很少舉例說明。現在我想簡要地做這兩件事。
在哥林多後書第六章3-10節,保羅正在說明他如何通過他的生活方式來避免給任何人設下絆脚石(3節);他反倒在各樣的事上表明自己是真實可信的,並提到了自己的三十種經歷。
在這三十種經歷中,有一種是「似乎憂愁,卻常常快樂」。它出現在幾個類似的對句當中:「似乎是誘惑人的,卻是誠實的;似乎不為人所知,卻是人所共知的;似乎要死,卻是活著的;似乎受責罰,卻是不至喪命的;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林後六8-10)
保羅的真實情况
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麽我把「憂愁」當作保羅的真實情况?畢竟這個列表中的其他內容都有提到一些並非事實的情況,然後再加以糾正(例如,「似乎是誘惑人的,卻是誠實的」)。所以,也許保羅的意思是說,他被看作是「憂愁的」,但實際上卻不是,反而總是在歡呼雀躍。
我之所以認為保羅這話並非這個意思,是因為保羅這一連串對句從前虛後實(如「似乎是誘惑人的,卻是誠實的」),轉變為前後皆實(如「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
在保羅的思維中,「不為人知」、「將死」、「受責罰」、「憂愁」、「貧窮」、「一無所有」都是他的真實寫照。所以在第9節的開始,他的對句從前虛後實轉變為前後皆實,開始列舉幾個既是真實的、但又帶有一點反合性的對句:不為人知與人所共知;死亡與活著;被責罰與不至喪命;憂愁與快樂;貧窮與富有。
所以,保羅確實認為自己是「憂愁的」。從羅馬書第九章2-3節來看,這並不奇怪:「我是大有憂愁,心裡時常傷痛;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他實常憂愁與傷痛。這著實令人驚訝。
如果偉大的喜樂使徒是這個樣子,那麽對我們來說,這又會是多麽地真實?我們的生活肯定也會有持續的憂傷(和喜樂)。如果沒有,那可能是因為我們沒有像保羅那樣去愛那些失喪的人。
嚴肅的喜樂
因此,基督教享樂主義的精神病不是一種輕浮的、調侃的、開玩笑的、不正經的、心胸狹窄的、愚蠢的或滑稽的喜樂或幸福。基督教享樂主義也可以充滿歡笑聲,但這與那種普遍流行的輕浮並沒有什麽關係,這種輕浮幾乎容不下嚴肅的喜樂。
魯益師在《禱告的奧祕》中寫道:「喜樂是天堂的正經事。」阿們。他也在《基督徒的沉思》中寫道:「我們必須玩樂。但我們的歡樂必須是那種從一開始就認真對待彼此的人之間所存在的那種歡樂(事實上那就是程度最高的歡樂)──沒有輕浮,沒有優越感,沒有自以為是。」
有一顆溫柔的心,同時與喜樂的人同樂,也與哀哭的人同哭。有時候表現出來的是其中一個,有時候是另外一個,但是其中任一個都會給另一個增添風味。你可以品嘗到這種喜樂和這種憂愁的特殊味道。
本文原刊於《桌邊談》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