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與日常生活 - 林格尼爾福音事工
神學與教會
2022年06月22日
林格尼爾事工的發展史
2022年07月01日
神學與教會
2022年06月22日
林格尼爾事工的發展史
2022年07月01日

神學與日常生活

編者註:這是《桌邊談》雜誌:此刻關乎永恆系列的第五篇。

清教徒威廉·珀金斯(William Perkins)對神學的定義廣為人知:神學是「永遠蒙福地活著的科學」。與他同時代的威廉·艾姆斯(William Ames)模仿珀金斯的口吻稱神學是「為神而活的科學」。既然為神而活是每個基督徒的責任和喜樂之所在,那麼每一位基督徒就必須是神學家,甚至必須是良善的神學家。從以下三個保羅的例子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神學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繫。

首先是在腓立比教會的例子。保羅點名兩個在腓立比教會公開爭吵的女人,認為他有必要解決這個問題(腓四2)。俗話說:智者裹足不前,愚者鋌而走險。也許吧,但保羅是一位使徒,教會的良好聲譽和美好見證正處於危險之中,這個問題不能被隱藏在暗處,必須要解決。

那麼保羅是怎麼處理這個問題的呢?他引入了他能想到的最偉大的神學教義:神永恆的聖子道成肉身。耶穌「本有神的形體,卻不堅持自己與神平等的地位」。道成肉身的意義也許在於祂沒有堅持與神平等的神性(腓二6),也不拒絕以這種方式降卑。正如325年寫成的尼西亞信條所說那樣,耶穌是「出自真神的真神,受生而非受造,與父本質為一,天上和地上的萬物經由祂被創造」,祂「倒空自己,取了奴僕的形象」(第7節)。由於「虛己」(empty)一詞充滿了神學上的危險,因此許多譯本都避免直譯這個詞,而採用了委婉的譯法(例如,「使自己沒有名譽」,KJV)。這段經文值得我們作更全面的處理,但要強調的要點是,保羅希望腓立比人(也包括你和我)展現基督的心(mind-set)。「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你們應當有這樣的思想,這也是基督耶穌的思想(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第4-5節)」道成肉身這個了不起的教義被用於展現謙卑,「和那合乎敬虔真理的知識」(多一1)。

第二是哥林多教會的例子。使徒保羅希望對耶路撒冷受苦的教會有所捐獻,這個問題困擾了他一段時間(林後8-9章)。但採用什麼樣的措施來鼓勵人慷慨奉獻呢?雖然除了奉獻之外還有其他可以做的事,但奉獻可以證明他們的信仰是「真實的」(八8, 24)。有一次,保羅幾乎是在以他們的虛榮心呼籲他們奉獻:在敬獻的事上哥林多人不想被北方的教會所超越(九1-5)。但保羅的關鍵論點仍然是一個神學論點:「你們是知道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典的: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要使你們因他的貧窮成為富足。」(八9)。這樣,道成肉身的教義就再一次被應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益處。

聖經是清晰的,這個教義鼓勵我們熱愛聖經,勤勉地閱讀和查考聖經,並在操練中不斷成長,將聖經中誡命轉化為可見的、具體的行動。

第三個例子是羅馬教會例子。保羅先是用了十一個章節的篇幅來說明福音的性質和形態,之後,保羅清楚地說明瞭敬虔的具體的、實際的形態:你們(羅馬教會的基督徒)要「藉著心意的更新」而改變(羅十二1-2)。保羅給羅馬人寫信的目的是為了呼籲他們操練敬虔:以手足之愛彼此相親(第9-10節),要殷勤不可懶惰(第11節),在患難中要堅忍(第12節),要熱情地接濟和款待有需要的聖徒(第13節),防止心高氣傲,自以為聰明(第16節),要努力去做大家以為美的事(第17節),要盡可能與鄰居和睦相處(第18節),要給仇敵吃喝(第19-20節),不能以惡心惡行去報復不友善的行為(第21節)。沒有什麼比這些更日常地應用神學的了。

保羅的教導雖然充滿了智慧,然而,他只是在行使他在救主身上看到的智慧。神學有多實用?我們可以思想登山寶訓的教導,耶穌的關注涵蓋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耶穌對聖潔的看法是很實際的。成聖不僅僅是我們的頭腦中發生的事,成聖也與我們的肉體息息相關。在那裡耶穌談到了眼睛和手,腳和嘴唇。重點是,我們要麼用身體來犯罪,要麼用身體來表達聖潔。例如,在談到情慾的問題時,耶穌建議說,如果我們的右眼和/或右手要犯罪,那就不如把眼睛挖出來,把手砍掉。(太五27-30)。

你是否常常焦慮?你是否為日用的飲食感到憂慮?這表明你對天父缺乏信任。如果是的話,你可以多看看那些飛進你家花園的小鳥,它們看起來健康又靈巧。上帝連這些小鳥都尚且照顧,更何況你呢,你對上帝而言要貴重得多(太六25-34)。你是否樂於批判別人,喜歡看到別人的罪並想要誇大那些罪?要試著對自己說:「我也在律法之下,但靠著神的恩典我不再被捆綁!」 (七1-6)。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就要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尊重別人。愛人如己的黃金法則指導我們該如何生活(第12節)。

我們再來談談神是如何引導我們的。耶穌應許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第8節)。正如詩篇二十三首所應許的,「祂引導我(走義路)。」(第2節)引導這個動詞表明,我們的天父、我們的牧人君王會賜下我們所需要的智慧和分辨力,使我們做出正確的決定,好使我們一生都行在榮耀祂的正道中。我們的天父如此愛我們,永不止息地愛我們。祂的約確保祂以話語維繫著祂與我們的關係;祂引導我們不偏行己路而「走義路」(第3節)。祂永遠不會引導我們行不義的事,更不會引導我們犯罪。不義或犯罪都是源於不聽祂的話語、不向祂祈求智慧,或屈服於沒有選擇最正確的事。

清晰性和護理的教義

神學能有多實用?我們可以考慮一下清晰性和護理這兩個教義。

清晰性(perspicuity)是一個神學術語,它表達了這樣一個真理:「普通」基督徒靠著常規手段就可以讀懂聖經(例如證道、讀經輔助工具、導師、注釋書,甚至「桌邊談」雜誌的文章等),他們可以充分地理解「那些為了得救所必須知道的事情」(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1:7)(雖然未必全面地理解)。當然,這一點在中世紀的教會是有爭議的,當時聖經是信徒幾乎得不到的資源,讀者範圍僅限於讀得懂拉丁文的神職人員,聖經也被用作教皇和教會以權威操控大眾的手段。聖經是清晰的,這個教義鼓勵我們熱愛聖經,勤勉地閱讀和查考聖經,並在操練中不斷成長,將聖經中誡命轉化為可見的、具體的行動。這一教義教導我們要像那些高尚的庇哩亞信徒一樣,路加描述他們「熱切接受主的道,天天考查聖經,要知道所聽的是否與聖經相符」(徒十七11)。

那護理又是什麼呢?護理一次並沒有出現在聖經中,但它是一個基本的基督教真理。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是這樣定義「護理」的:

萬物的偉大創造者神實在是藉著他的至智與聖潔的護理,根據他無謬的預知,自己意志的自由與不變的計劃,又為了叫自己的智慧、能力、正義、善良與憐憫的榮耀得著稱贊,來保持、指導、處理並統治一切被造者,他們的行為以及所發生的事,從最大的以至最小的。(5.1)

信仰告白中護理這一章涉及到一些相當難解的問題(例如,上帝掌管歷史的屬性及其與自由意志和邪惡的關係),但其基本主旨是要向我們保證,上帝不允許的事絕不可能發生,也不可能有任何事是先於上帝的旨意發生,所發生的事也不可能在上帝允許的方法之外發生。 簡而言之,護理的定義可以用保羅在羅馬書第八章28節的表述:「我們知道,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蒙召的人。」失去第一個孩子的母親、得知自己患有惡性腫瘤的姐妹、第一次找工作面試失敗的大學畢業生,對於上述處境中的人以及其他類似處境中的人來說,上帝的護理這個教義提醒我們,雖然我們並不知道生活中所有難題的答案,但上帝知道,總而言之,這才是真正重要的。這個教義給我們充滿風暴的生活帶來豐盛的平靜與安穩,沒有什麼比護理的教義更實際的了。在某種意義上人人都是神學家,問題是,我們是良善的神學家嗎?我們是否在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用我們認識上帝的知識來榮耀祂?

本文原刊於《桌邊談》雜誌

Derek W.H. Thomas
Derek W.H. Thomas
托馬斯博士(Derek W.H. Thomas)是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市第一長老會的主任牧師,也是改革宗神學院系統神學和教牧神學的高級教授。他是林格尼爾事工的教學研究員,著有包括《福音如何一路把我們帶回家》(How the Gospel Brings Us All the Way Home)在內的多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