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以西結書》你應該知道的三件事
2025年08月25日
關於《耶利米書》你應該知道的三件事
2025年09月01日關於《但以理書》你應該知道的三件事
編者注:這是《桌邊談》雜誌: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系列的第四十二篇。
但以理書在舊約中的地位非常獨特,既是因為它的內容,也是因為它在舊約關於以色列復興的預言和新約中耶穌的生、死、復活和升天對這些預言的實現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本書豐富、複雜且很有深度,難以簡短地對其進行概括。然而,了解以下三個方面有助於當代讀者更理解本書。
1. 書中的開場故事(第一~六章)為後來的預言(第七~十二章)奠定了可信的基礎
但以理書開頭的故事大部分以阿拉米語(亞蘭文)寫成,描繪了一代猶大年輕人於公元前605年被擄巴比倫的場景。他們在那裡遭到了來自擄獲他們之人的可怕迫害,同時也因為他們所信靠的主而經歷了出人意料的平安。但以理和他的朋友沙得拉,米煞以及亞伯尼歌的故事與約瑟在埃及的故事在文學和語言學方面都有著明顯的關聯。例如,他們都被形容是英俊的人(創三十九6;但一4);他們都解釋了讓國王感到困擾、卻揭示了神對未來計畫的夢,而且在每個故事中都用了許多相同的希伯來文單詞將它們聯繫起來。和約瑟一樣,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們在異國宮廷服事時仍對神的呼召保持忠誠,結果他們都被高舉到極其顯赫的地位,甚至也都得到了一條掛在頸項上的金鍊(創四十一42;但五29)。
他們面對逼迫時的忠誠使但以理的復興預言更為可信,即流亡散居的以色列民和從公元前536年淪陷於瑪代波斯聯盟的巴比倫歸回耶路撒冷的人都要復興。鑑於但以理的主要信息是從被擄中歸回將被推遲七倍(但九24),但以理的這個信息就顯得格外重要。
2.但以理書中所宣告的耶路撒冷的復興將延遲七倍,這個信息像一座橋樑連接了舊約事件和耶穌的事工
自摩西時代以來,以色列國一直處在某種形式的流亡和復興之中(申二十八64-68;三十1-10)。在利未記二十六章中,主告訴摩西,如果以色列在流亡的情況下仍然不悔改,主就會加重七倍地管教以色列(利二十六18,21,24,28)。
到了耶利米的時代,流亡的威脅已經從一種可能的結果發展成為迫在眉睫的災難。還可以悔改的時代已經過去(耶十九章),並且先知宣告,不僅流亡的日子即將來臨,而且還將持續七十年(耶二十五11;二十九10)。但以理正是讀到了這樣的信息才激勵他作出但以理書第九章中的悔改禱告。他知道只有以色列人為他們的罪悔改、並全心歸向他們救贖主,流亡的日子才會結束。由於他公義的禱告,主 便差派了一位使者(加百列)向但以理解釋信息,說流亡的期限已經延長了七倍。「耶路撒冷的荒涼」並不會在七十年後結束,而是會在七十個七、也就是490年後才結束。書的其餘部分提供了一系列異象,描述了從但以理的時代到神的國降臨之間將發生的事件。
3. 第七至十二章的異象鼓勵神的子民,即使全球都處於兩約之間的時期,也要相信主的復興計劃
但以理書後半部分一處引人注意的地方在於,其中的一些異象對於復興時期彌賽亞降臨前將會發生的事件描繪地非常具體。為什麼先知會如此詳細地描繪未來事件的發展呢?其他先知在預言未來事件時都更加模糊、更加印象主義,而但以理卻描述地非常精確。這個問題的答案必定隱藏在本卷書關於延遲七倍復興的信息當中。即使各個帝國接連在歷史的長河中興衰浮沉,先知仍然透過(對信息)的詳細闡述鼓勵盟約社群的百姓繼續信靠主。主仍然在人類歷史中掌主權,所以他的子民應該忠實地堅守他們的職責,並享受他們作為神的盟約子民所享有的特權。在整個過程中他們都應該信靠他們的救主,並且確知有一天主將使他們復興。
正如公義的以色列餘民必須在歷史的浪潮中繼續奮勇向前,如今跟隨彌賽亞的人應當在但以理的預言中看到盼望。作為等候君王再臨、來實現他兩千年前開啟的復興計劃的神國百姓,我們有責任也有特權(彼後三1-13)。我們也被視為見證了彌賽亞君王以及散居在各地侍奉他的流亡者(彼前一1;參見雅一1)。就像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們一樣,我們不會被地緣政治權力的齒輪所碾碎,因為我們服侍的是一位更偉大的王,他自由且不改變地預定了一切將要發生的事(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3.1)。
本文選自《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系列合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