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對彌賽亞的盼望 - 林格尼爾福音事工
猶太節期與慶典
2023年10月05日
接受猶太人的彌賽亞
2023年10月12日
猶太節期與慶典
2023年10月05日
接受猶太人的彌賽亞
2023年10月12日

猶太人對彌賽亞的盼望

編者注:這是《桌邊談》雜誌:耶穌時代猶太人的生活系列的第五篇。

彌賽亞一詞源於希伯來文/阿拉姆語的 mashiach,意為”被膏的那一位”。希臘文的對應詞是 christos,同樣源自”膏抹”一詞,chri。在第一世紀,”彌賽亞”和”基督”幾乎是同義詞(約一41)。

第二聖殿時期對彌賽亞的盼望

在第二聖殿時期(公元前 516 年—公元 70 年),彌賽亞一般是指統治權。第二聖殿時期的文獻表明,古猶太教缺乏統一的彌賽亞觀念。比起某個具體的人物,人們對彌賽亞的盼望更多聚焦於一個彌賽亞的時代(賽二1-5;彌四1-5)。有些人認為彌賽亞是屬天的存在,類似於但以理書 七章13節中提到的神秘人物。還有一些人,比如撒瑪利亞人,認為彌賽亞主要是一位教師(約四25)。然而,大多數人認為即將到來的彌賽亞是一位祭司、一位先知或一位君王(或這三者的結合)。

公元前 2 世紀中葉,有一群祭司反對耶路撒冷聖殿腐敗的大祭司制度,昆蘭社群對祭司性的彌賽亞的盼望很有可能來源於此,昆蘭社群的一些著作(《死海古卷》)將社群創始人”公義之師”與”邪惡祭司”對立起來。因此,昆蘭社群的守約者不僅認為彌賽亞有皇室血統,同時還認為他是一位祭司性的人物,即”亞倫式的彌賽亞”,儘管從整體上看,比起彌賽亞的期待,該社群更主要關注的是儀式的純潔。

對彌賽亞的期待更常見形象的是未來的先知。施洗約翰出現時,祭司和利未人問他是以利亞還是先知(約一21,24)。對以利亞的期望源於神的應許:”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瑪四5)當耶穌餵飽五千人時,人們猜測他就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約六14;另見 七40;申十八15,18)。與此相關的是,人們期待即將到來的彌賽亞會像摩西出埃及時那樣行神跡奇事(約六30-31;七31)。當耶穌榮耀地進入聖城時,眾人高喊著:「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穌。」(太二十一11,46) 

第二聖殿時期的文獻表明,古猶太教缺乏統一的彌賽亞觀念

人們對彌賽亞最普遍的期待是君王或統治者的形象,有著大衛家的血統,從大衛的本鄉伯利恆出來(約七42)。《所羅門的詩篇》(這是兩約之間的一部作品,並非所羅門所寫)描繪了一位像大衛那樣的彌賽亞,他將會征服耶路撒冷,征服外邦人,並以和平與公義進行統治。昆蘭社群期待的也是一位君王式的彌賽亞,與耶穌同時代的許多人也是如此。

第一世紀對彌賽亞的盼望

除了第二聖殿時期的資料外,四部福音書也表明瞭耶穌時代的人對彌賽亞的盼望。四本福音書都證明瞭早期基督徒相信耶穌就是彌賽亞。事實上,”基督”一詞如此頻繁地用在耶穌身上,以至於人們幾乎以為這是耶穌的”姓氏”。因此,馬太是這樣介紹他的福音書的: “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耶穌基督的……(太一1-18)。

耶穌出生於伯利恆(太二4-6),在加利利開始傳道(太四12-16)這都應驗了先知的預言(彌五1-3,賽九1-2)。祂呼召人跟從祂,應許使他們得人如得魚(太四19;耶十六16)。耶穌是新的、更偉大的摩西,祂將帶領祂的子民踏上新的出埃及之旅(馬太五-七;約六);祂醫治病人,開瞎子的眼,趕出邪靈,甚至使死人復活(太八14-17;十一2-6;賽二十九18;三十二1-3;三十三17;三十五5;四十二7,18;五十三4)。許多人承認耶穌是大衛的兒子,是神應許的永恆王朝的繼承者(《太九27;十二23;十五22;二十30-31;二十一9, 15;二十二42;撒下七12-16)。

神的靈膏了耶穌,並在耶穌的整個傳道過程中都一直在祂身上(太三16;約一32-33)。雖然耶穌的傳道事工直接面向的是以色列人,但最終會傳到地極,擴展到全人類(太十二15-21;賽四十二1-4;約三 16;十16;十一51-52)。儘管有個別猶太人(尤其是十二使徒)相信耶穌(太十三14-15;約十二38-41;見賽六9;五十三1),但以色列領袖所代表的整個以色列拒絕了耶穌,這應驗了聖經上的預言(太二十一42;詩一一八22)。耶穌用比喻教導人關於神國的事(太十三35;詩七十八2),並責備以色列領袖的律法主義(太十五7-9;賽二十九13)。

在四福音書中,有一個很關鍵的事件,就是彼得承認耶穌是基督(太十六13-20;可八27-30;路九18-21;約六66-71)。當耶穌告訴彼得祂是彌賽亞,必須受苦、被害,並要在第三天復活時,彼得強烈拒絕了這一說法,表明彼得承認並接受的耶穌將作為國家的拯救者在以色列建立統治的王權,而不是一個為贖罪犧牲”捨命作多人的贖價”的公義的受苦之人(太十六21-23;十七22-23;二十17-19;可十45;太二十28;約一29,36)。

當耶穌在被釘十字架之前進入耶路撒冷時,人群歡呼著稱祂為即將來臨的王,但他們同樣沒有意識到耶穌必須為人受苦,並為人死(太二十一8-9)。耶穌還預言說將有許多假彌賽亞和假先知到來(二十四5, 11, 23-24),並宣告人子將在末日的榮耀中凱旋歸來(30-31 )。

四本福音書都以耶穌受難為敘述的高潮: 耶穌被捕、受審、被釘十字架、埋葬、復活,並差遣祂的跟隨者廣傳福音(二十六-二十八;可十四-十六;路二十二-二十四;約十八-二十;另見徒一6-8 )。公元 112 年,羅馬作家普林尼(Pliny)在寫給皇帝特拉揚(Emperor Trajan )的信中說,早期基督徒唱讚美詩”獻給基督,如同獻給神”。信徒們認為耶穌與以色列的神耶和華具有相同的神性(太十五31;約一1,18;二十28)。相信耶穌是彌賽亞,是獨一的那位受膏者,並被賦予了聖靈,這可能是早期教會歷史中的人崇拜耶穌為主和神的原因(羅 九5;十9;林前 八6;十二3;腓二11;多二13;希一8;彼後一1)。

本文選自耶穌時代猶太人的生活系列合集。

Andreas J. Köstenberger
Andreas J. Köstenberger
安德烈斯‧科斯坦伯格博士( Andreas J. Köstenberger)是北卡羅萊納州威克森林南方浸信會神學院的新約與聖經神學資深研究教授。他也是位於馬里蘭州堪薩斯城的中西部浸信會神學院( Midwe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 )的新約和聖經神學研究教授及聖經研究中心主任。他的著作包括《福音書中的耶穌》(The Jesus of the Gospels )和《希伯來書至啓示錄手冊》(Handbook on Hebrews through Reve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