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司的國度
2022年05月07日在基督裡
2022年05月12日有祂就夠了
編者註:這是《桌邊談》雜誌:耶穌身為大祭司的禱告系列的第八篇。
2017年上映的《大娛樂家》(The Greatest Showman)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講述了十九世紀一位立志要成名的馬戲團節目演出經理人巴納姆· 菲(尼斯)·泰(勒)(P.T. Barnum)的故事,他來自林林兄弟(Ringling Bros,一個馬戲團家族),後與主要競爭對手合併形成了巴納姆貝利馬戲團(Barnum & Bailey Circus)。巴納姆野心勃勃、不屈不撓,他雖然出身寒微,卻能從極度的貧窮中走出來,躋身富豪的行列。但這不只是一個通過白手起家成為富豪的普通的故事,巴納姆並不滿足於普通意義上的成功,他想要的更多,他孤注一擲地啟用了當時一位著名的音樂劇歌唱家來取悅那些評論家,很諷刺的是,彷彿是為了呼應巴納姆的貪婪,這首歌的高潮部分是歌唱家高唱著重複道「永遠都不夠」,這是對他永不滿足的慾望的評價,也為他的墜落做了鋪墊。「金山銀山也還是太少,」她吟唱道,「手上捧著全世界,卻永遠都不夠。」
這個故事和這首歌之所以能帶給人強烈的共鳴,無疑問是因為這些內容回應了人的心聲。夏娃想要更多於是就屈服於蛇的試探,從那以後,不滿足就開始充斥著整個世界。《大娛樂家》中的巴納姆是二十一世紀的美國的縮影,從沒有像當時的美國那樣到處瀰漫著人們不滿足的氣息。要多少才可以讓人滿足?「只要再多一點點就好了。」很多人都聽過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這個精妙又語帶調侃的回答。儘管在我們這個年紀都會試圖去抵擋這種普世性的不滿足,但是仍不免被各種廣告宣傳狂轟濫炸,它們試圖說服我們現在所擁有的還遠遠不夠,真的不夠、永遠都不夠。
那麼,對於追求更多,福音中的耶穌基督是怎麼說的呢?第十誡教導我們「不可貪心。」(出二十17),這個教導直指人想要更多的核心。西敏大要理問答的第147問的回答指出我們的責任是「對自己的現狀要十分知足,全心全意地以仁慈待鄰舍,一切涉及他的內在情感和行動都傾向和推動為了他所有的好處而產生。」這讓我們看到一種既是從神而來的是、又能顯現出來的滿足的精神氣質。
十誡的序言最能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有要有「朝向神的滿足」,在序言中主提醒以色列人祂就是「將他們從埃及之地、為奴之家領出來」的那一位(出二十2)。作為盟約之主,耶和華將祂的百姓從綑綁中解救出來,祂已經顯明對被造界所有事物的主權,這主權包含對世上各種各樣所謂的「神」的主權,祂這樣做是為了顯明對創造界的恩典,並不是因為他們配得什麼。
真正的滿足來源於認識神的屬性。
由此可知,真正的滿足來源於認識神的屬性,認識神在歷史中的信實,並相信神主權的智慧以及豐富供應的良善。和斯多亞主義(又稱「禁慾主義」)的思想背道而馳,我們並不是要被動地向命運屈服,相反,以神為中心的滿足是一種積極的確信、喜樂以及對於神位個性地照看我們、供應我們的需要而心懷感恩。真正的滿足始於在祂裡面得到滿足,相信祂的信實,堅守真理,知道世上沒有什麼能與在永恆中要繼承的產業相提並論。真正的滿足在於自由地將神如父般的供應看為足夠的,以此為喜樂,無論神所供應得是什麼。
而對鄰舍的滿足又更複雜一些。有意思的是,這第十誡是唯一一條具體談到關於鄰舍的事,卻是鄰舍無法看到我們執行情況的誡命。即使我們過著很簡單的生活,卻仍然可以是很貪心的,我們可以將生活方式僅僅看為是一種個人性的偏好,畢竟,今天的社會有一種特定的驕傲就是刻意的精簡。極簡主義是個人提升的一種手段,守素安常是律法主義和假宗教一種尋常的表現形式。與之相對應的是,敬虔的滿足是由以下幾個方面組成的:發自內心地為鄰舍的富裕感到喜樂,真正地渴望幫助有需要的人,以及在生活中見證對著基督存在於我們的處境和我們所擁有的事物中、並在其中掌權。我們的呼召不僅僅在於對少感到滿足,而是更多地不滿足於看到鄰舍有缺乏,以至於樂於更多地供應以滿足他們的需要。這就是為什麼說滿足不僅僅是對生活所需有較低的要求。
那麼,我們如何逃出巴納姆陷入的那種「永遠不夠」的漩渦呢?在這個永不滿足的世界裡,我們如何可以活得像光和鹽那樣?答案並不在於減少慾望,而在於找準對的事情並以熱情相待。正如奧古斯丁那句著名的禱告:「我們的心永不止息地追尋,直到我們在祢裡面找到安息。」只有基督能滿足我們的飢渴(約六35)。這是因為首先祂謙卑地順服父的旨意,然後以祂完美的生命、代贖性的死亡以及得勝性的復活征服了罪。基督完全地順服,也贏得包括天堂在內的一切,藉著恩典,祂將天堂白白地賞賜給我們,我們只需要憑信心領受。祂為我們捨了自己,而且決不撇下我們,也不離棄我們(來十三5),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透過那加給我力量的,我就看到了知足的範例,也得以向他學習(腓四12-13),直到那日,我們將在祂裡面承受基業。因此,滿足就不僅僅在於減少我們的渴望,而是恆切地渴望那永遠不能被奪走的東西。 有時候我發現,在主的聖餐桌前,自己不滿足於一小片餅和一小杯酒,然而,在這樣的時候,總有一個聲音在提醒我們,聖餐不過是那將要來的終極盛宴的預嚐,儘管餅和杯的份量那麼少,但這是神選擇要賜給我們的禮物。既然神應許我們同領聖餐的時候有祂的同在,祂的同在就遠遠超過了我們所求所想所需要的。
本文原刊於《桌邊談》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