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為我們所作的禱告
2022年04月15日基督的位格
2022年04月22日耶穌大祭司的禱告
編者註:這是《桌邊談》雜誌:耶穌身為大祭司的禱告系列的第二篇。
約翰福音第十七章中耶穌的禱告歷來被稱為大祭司的禱告,但也有人稱其為「主的禱告」,因為這是福音書中所記載的耶穌最長的禱告之一。有一點也值得注意,因為約翰福音中沒有記載大家所熟知的「主禱文」,與其稱其為「主禱文」,不如稱為「門徒的禱告」更合適,因為那是耶穌對門徒們要求祂教導他們如何禱告時所作的回應,那段主禱文在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都有記載(太六9-13;路十一2-4)。我們可以合理地假設和推測,約翰在寫約翰福音的時候已經讀過比他早寫下的福音書,因此他沒有記載主禱文,轉而重點記錄了耶穌在上十字架之前最後做的這段禱告。
還要注意的是,做完這段禱告之後,約翰提到耶穌和祂的門徒過了汲淪谷,進去了一個「園子」,之後不久,耶穌就被羅馬人抓捕了(十八1-2)。雖然約翰沒有指明這是哪一個園子,但讀過前兩卷福音書的讀者不難猜出這個園子就是客西馬尼園,那兩卷書記載了耶穌在被捕前曾在客西馬尼園祈禱(太二十六36-46;可十四32-42;路二十二40-46)。在較早的兩卷福音書中,我們得知,耶穌曾三次懇求天父:「我的父啊!可能的話,求祢使這杯離開我;但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旨意。」(太二十六39,42,44;可十四36,39,41;路二十二42)。看起來,約翰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更加了解耶穌在進入客西馬尼園之前的那晚所做的禱告。
背景
因此,前三部福音書中所記載的關於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為約翰福音中這一段最後的大祭司的禱告提供了一個令人著迷的正典性的背景。那麼,這段禱告在約翰福音中的背景是什麼呢?約翰對耶穌的記載基本上可以分為上下兩個部分,用戲劇語言來描述,就是上下兩半場,學者們將這兩個部分分別稱為「神蹟之書」(第二~第十二章)與「榮耀/高升之書」(第十三~第二十一章)。因此,某個程度上來說,閱讀約翰福音就像看一場戲劇表演或足球比賽,兩部分之間有中場休息。前半部分所呈現出來的是耶穌行了一系列令人驚嘆的神跡,從在猶太人的婚宴上把變水為酒(第二章),到讓一個名叫拉撒路的人從死裡復活(第十一章),神蹟的範圍非常廣泛。然而,悲哀的是,猶太民族還是拒絕了她的彌賽亞(十二36-41)。
接下來就是著名的一幕:耶穌為祂的門徒洗腳。在這一幕中,耶穌示範了祂對祂百姓的愛,就是不久之後祂在十字架上為他們的罪而死所彰顯的愛。
當約翰福音下半場拉開序幕時(或者說下半場球賽即將開始時),整個氛圍驟然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耶穌聚集了祂的信仰餘民—十二門徒,也就是新的屬祂的彌賽亞團體(在第十三章1節中稱為 「屬祂自己的人」(His own);見一11)。因為這裡約翰以耶穌復活高升之後的有利視角來記述接下來的事,因此,約翰福音的「高升之書」開篇如下(請注意這段單獨的序言,呼應了一章1-18節這段引言):
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開這世界回到父那裡去的時候到了。祂既然愛世上屬於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吃晚飯的時候(魔鬼已經把出賣耶穌的意念放在西門的兒子加略人猶大的心裡),耶穌知道父已經把萬有交在祂手中,並且知道自己從神而來,又要回到神那裡去, 就起身離席,脫去外衣,拿一條手巾束腰。(約十三1-4)
接下來就是著名的一幕:耶穌為祂的門徒洗腳,在這一幕中,耶穌示範了祂對祂百姓的愛,就是不久之後祂在十字架上為他們的罪而死所彰顯的愛(十九30;見三16)。這樣一來,洗脚事件就成了十字架事件的 「預演」(十三1:「祂愛他們到底,」「到底 」(to the end)可能是指 「直到最後」(till the very end),也是指 「最充分地愛」(to the fullest extent)。
約翰福音第十三至十七章幾乎完全都是在描述耶穌與十二門徒最後的晚餐,關於最後的晚餐整個大段的描述只此一處(注意,儘管約翰福音第六章中關於「生命之糧」的講論可能呼應了最後的晚餐,但是對照對觀福音的內容來看,約翰並沒有明確提到耶穌以祂的身體和祂的血設立新約)。只有在這裡我們才看到耶穌對祂最親密的追隨者的臨別指示,指示他們關於即將到來的聖靈(第十四、十六章),以及如何在祂離開之後仍然住在基督里(第十五章)。第十三章至第十七章為之後令人熱血沸騰的描述作了鋪墊,這幾章作為一個單元的整體結構如下(這一部分也被稱為「臨別講論」或「馬可樓談話」(Farewell or Upper Room Discourse)):約翰福音十三章1-30節敘述了耶穌為門徒洗腳的事件,這是臨別講論和整部高升之書的開場(第十八章至第二十一章)。
背叛者猶大一離開房間,整個門徒團體的氛圍就得到了淨化(十三30),耶穌轉而用臨別講論對餘下的十一位門徒進行指導,這一段是從十三章31節到十六章33節。耶穌的講論有時候會被門徒的提問打斷(例如,彼得(十三36-37),多馬(十四5),腓力(十四8)和另一位猶大(十四22))),但這一段講論的主要內容都是耶穌在為祂離開之後門徒如何生活做準備。毫無疑問,耶穌的追隨者們認為即將失去他們摯愛的主是滅頂之災,然而,耶穌卻試圖說服他們祂的離開將會帶來更好的事。祂離世與父同在之後,就會與天父一起差遣聖靈住在信徒裡面。耶穌是與他們同在(with them),而聖靈則是住在他們裡面,這樣的結果是這個強大的、更有能力神聖存在是在他們裡面的、甚至是存在於他們內心深處的。
耶穌是與他們同在,而聖靈則是住在他們裡面,這樣的結果是這個強大的、更有能力神聖存在是在他們裡面的、甚至是存在於他們內心深處的。
當然,作為新約時代的信徒,我們這些信基督並信祂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罪而死的人已經親歷了聖靈充滿的大能,但對當時在馬可樓上那幾位門徒來說,聖靈充滿仍是未來的事。此時,耶穌正在告訴他們在第一個五旬節將要發生的事(徒二;見約二十22,耶穌授權給祂的門徒時以向他們吹氣的方式初步實現了賜給他們聖靈這一事實)。在對門徒的教導快要結束時,耶穌用女人分娩時的痛苦來說明門徒對祂被釘十字架所感受到的痛苦:雖然門徒會痛苦一段時間,但當孩子出生後,這種痛苦很快就會被喜悅所取代(十六16-33)。門徒也會為耶穌的死而感到悲傷,但這種悲傷同樣是短暫的,不久之後當他們看到耶穌從死裡復活時,他們就會欣喜若狂。
耶穌這樣總結說:「我把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使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患難,但你們放心,我已經勝了這世界。」(十六33)通過這種方式,耶穌在即將到來的患難以先向祂的追隨者保證並預告,祂要戰勝世界,以及 「這世界的統治者 」撒旦(十二31;14:30;16:11)。
禱告本身
在新約中,主要說明或者補充說明耶穌大祭司角色的書卷是希伯來書。作為一個整體,新約主要描述了耶穌作為先知、祭司和君王的三重身分。在約翰福音中,關於祂先知的職分主要體現在耶穌第一次來到耶路撒冷過第一個逾越節時潔凈聖殿的行為(二13-22)。如同詩篇作者所描述的那樣,作者展現了耶穌對上帝的榮耀和敬拜的純潔如同火焰吞噬一切那般的熱情(約二17;見詩六十九10)。聖殿是耶穌「父的家」(約二16;見路二49),而基督作為彌賽亞新郎將要離開去那真正的父的家為信祂的人預備地方(十四2-3)。
另外,當人們看到耶穌那餵飽五千人的彌賽亞式的神蹟時,他們說:「這真是那要來到世上的先知。」(六14,強調是後加的)這符合人們對 「像摩西一樣的先知」到來的期望(申十八15-19)。然而,請注意,在潔淨聖殿時,耶穌被猶太民族拒絕了,並宣佈了對她的審判,當祂被認出是「那將要來到世上的先知 」時,就退到山上去了,因為耶穌「知道群眾要來強迫祂作王」(約六14-15)。因此,正如約翰所注意到的那樣,耶穌在加利利行了其中一個彌賽亞式的神跡之前,祂自己就說過「先知在本鄉是不受尊敬的」(四44;見太十三57;可六4;路四24)。因此,在約翰福音中,耶穌的確是一位先知,但祂不僅是被耶路撒冷的猶太當局所拒絕的先知,也是被加利利北部祂本鄉的人所拒絕的先知。
關於耶穌作為君王的描述,我們剛剛已經看到耶穌在餵飽五千人之後,人們就打算使用武力強逼祂作王(約六15)。後來,在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前,祂卻像索所羅門王那樣榮耀地進入聖城耶路撒冷(十二12-19;見王上一38),祂騎著驢子,象徵著祂謙卑的王者風範(約十二14),並應驗了舊約先知撒迦利亞的預言:「錫安的女兒,不要懼怕;看哪,你的王來了,祂騎著小驢來了。」(第15節;見撒迦利亞九9)。眾民都出來迎接祂,手上揮舞著棕櫚樹枝,因為附近的耶利哥城被稱為「棕櫚城」,因此棕櫚枝是猶太民族的象徵和驕傲,他們高喊和散那! 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約十二13)
這些人高呼耶穌是他們的王,然而不久之後,差不多也是同一群人也加入了猶太當局對耶穌的譴責。彼拉多在審問耶穌之後就把祂帶到眾人面前,說:「看啊,你們的王!」他們喊道:「把祂帶走,把祂釘十字架!」(十九14-15)。彼拉多問他們:「我可以把你們的王釘在十字架上嗎?」祭司長們冷冷地回答:「除了凱撒,我們沒有王!」(第15節)。在宣佈耶穌「有罪」之後,彼拉多讓人做了一個牌子,上面用三種語言寫著「拿撒勒人耶穌,猶太人的王」,放在十字架上面,表明耶穌受到的指控(第19節)。猶太當局仍不滿意,嘗試說服羅馬總督將牌子上的字改成 「這個人自稱:我是猶太人的王」,但彼拉多沒有理會他們(第21-22節)。因此,在這一諷刺又充滿了濃厚的悲劇色彩的一幕中,彼拉多確認了猶太人拒絕承認的事——耶穌是君王。正如對耶穌是真先知的描述一樣,儘管人們拒絕承認,耶穌卻是他們真正的王。
在約翰福音中,對耶穌祭司職分的說明沒有像對先知和君王那樣那麼明確。然而,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是以獻祭的方式呈現的,祂是「上帝的羔羊」,祂死是為了要「除去世人的罪孽 」(一29,36);祂是「好牧人」,為祂的「羊」捨命(十15,17-18)。作為猶太人那一年的大祭司,該亞法正確地預言道,耶穌就是「代替人民的罪而死的「那一個人」,儘管該亞法說這預言的時候並不是出於他自己。因此,不僅猶太人民,連外邦人也可以得到救贖(十一50-52;見十16)。儘管擔任大祭司職位的人是該亞法,但耶穌既是大祭司又是完美的祭品,通過履行祭司這種中保的職能,耶穌成為了真正的大祭司。
另外,逾越節的主題貫穿著了約翰對耶穌使命的描述,表明耶穌實現了以色列出埃及事件中慶祝以逾越節為象徵的真正得釋放意義。在這種情況下,約翰與保羅的宣告無疑是遙相呼應的:「我們逾越節的羊羔基督已經被殺獻祭了。」(林前五7)。以上種種,約翰都在說明,儘管人們拒絕耶穌,但祂是真正的先知、祭司和君王。正是在這個結構下,約翰集中描繪了耶穌最後的禱告,祂首先為自己禱告(十七1-5),然後為祂的跟隨者代禱(十七6-19),最後是為那些通過第一批跟隨祂的人的見證而成為信徒的所有人代禱(十七20-26)。
耶穌的天性
耶穌的禱告不僅無罪、而且無私,從一開始,甚至整段臨別講論都是如此。令人震驚的是,在祂生命的最後時刻,耶穌所關心的不僅僅是完成祂自己的彌賽亞使命,而且還關心信祂的人的屬靈上的好處和未來的使命,因此,祂以祭司的姿態為他們禱告,祂關心的是「賜永生給父所賜給祂的人」,也就是認識獨一的真神和祂所差來的耶穌基督的那些人(約十七2-3);祂關心的是榮耀祂的天父,而不是榮耀祂自己(第4-5節)。
正如對耶穌是真先知的描述一樣,儘管人們拒絕承認,耶穌卻是他們真正的王。
耶穌來不是為了索取,而是為了給予,祂來不是為了實現祂自己的計畫或想要提高祂自己的地位,而是為了要把永生賜給失喪的罪人,把榮耀歸給祂的父,完成天父差遣祂賜給人生命的使命。在顧及他人方面,正如在洗腳時已經表明的那樣,耶穌是信徒的榜樣(約十三15-16;見腓二1-11)。根據耶穌的「新誡命」,我們要彼此相愛,正如祂愛我們那樣(約十三34-35)。耶穌無私奉獻和高度重視他人的榜樣,這種無限捨己的愛,別說在這個崇尚自我利益的世界里,即使是在許多自稱是基督徒的人當中,也是非常有感染力的。
耶穌關心的另一件事是,天父所託付給耶穌的人,祂要保守他們屬靈的安穩,因為這世界恨祂也恨信祂的人:「求祢因祢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好像我們一樣。」(約十七11)。門徒活在這世上,但不屬於這個世界(第11、14、16節)。耶穌已經賜給他們上帝的道(第14節),並很快就派來祂的聖靈。祂所禱告的不是讓天父把信徒帶離這個世界,而是向天父禱告當他們還在世上時,天父會保護他們讓他們「遠離惡者」(第15節)。因此,耶穌的禱告是為了讓信徒通過神話語的真理而成為聖潔(第17節)。
更重要的是,聖徒的捨己不是出於自私的目的,好讓他們在自己的聖潔中徜徉,而是為了成聖的使命(約十七18)。很不幸的是,成聖這一使命性的目標常常被忽視。成聖的結果是完成使命,反過來也可以說,使命必須由成聖的人來執行,就是那些被聖靈內住、順服於神的話語的人,以及那些彼此相愛、相信一主一信一洗在耶穌基督裡同歸於一、忠於基督、忠於他們在世上的使命的人(第20-26節;見弗四1-6)。因此,由聖靈生發的愛使跟隨耶穌的信仰團體合一,成為他們彼此相愛的基礎,這個異象就是耶穌在約翰福音第十七章的最後的禱告的基礎。
本文原刊於《桌邊談》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