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书 第二章4节 - 林格尼尔福音事工
马太福音第十八章20节
2022年07月20日
哥林多前书 第十三章13节
2022年07月27日
马太福音第十八章20节
2022年07月20日
哥林多前书 第十三章13节
2022年07月27日

哥林多前书 第二章4节

编者注:这是《桌边谈》杂志:这节经文到底在说什么?系列的第六篇。

事工的态度很重要。哥林多前书二章4节告诉我们,保罗决定以某种态度来进行整个事工,而这种态度要与他的信息相称。保罗的信息是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林前十五1-4),所以他的态度同样也必须受到十字架的影响,而非装腔作势或自我宣传。传道人讲道时,要么讲明了上帝所托付给他的信息,要么会转移经文的焦点在自己身上。

这就是保罗的事工逻辑:拒绝〝用智慧委婉的言语〞。哥林多人与古希罗世界的其他人一样,都认为智慧是一种取得地位和成就的能力,展现出自己的伟大、将自己与社会名人并列,使自己看上去和听上去都很得体。文化所定义的智慧体现在当时流行的雄辩家(orator)或诡辩家身上。这些名人知道如何展示自己,也知道如何说话,以获得追随者、地位和成就,即便他们的信息是空洞的。

因此,当保罗决定不〝用智慧委婉的言语〞时,并不是在说他不去研究如何讲道和教导,或者如何说话并不重要(提后二15)。他决定不让信息的可信性取决于他是否为一个伟人。这并不代表他的讲道和教导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徒十八19),反而是他决定不掩饰自己的软弱,使他的信息能彰显出圣灵的力量(林后四7;十二9-10)。

哥林多前书二章1-4节提醒我们,最有大能的信息必须以下面的态度传讲:以基督为中心、依赖圣灵并受十字架的影响。

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保罗书信的背景,就会明白为什么这很重要。哥林多教会正因着领袖不同而分裂(林前一12-13;三3-5)。几乎可以肯定,分裂的原因不在于神学上的分歧,因为保罗和彼得同为使徒,他们所倡导的教义与基督所教导的相同(我们的信仰也取决于使徒的教导;弗二20)。此外,保罗并没有觉得教义分歧是无关紧要的(罗十六17-18)。因此,教会分裂肯定是因为人过度效忠于个人魅力—无论是对亚波罗的魅力,还是对保罗的魅力(林前四6)。亚波罗显然是个有恩赐的雄辩家(徒十八24),而哥林多教会认定保罗没有恩赐(林后十10)。受文化支配的基督徒担忧保罗的〝软弱和战兢〞(还有苦难;林前四9-13)无法挑起他们邻居的兴趣。因此,保罗试图向他们表明,他接纳软弱、忍受苦难、自我谦让的事工态度不是为了高举他自己,而是强调他的信息—也就是基督,祂的十字架,以及祂如何拯救最坏且最软弱的罪人(林前一17-31)。

当我们理解背景后,就能了解为什么不应该将哥林多前书二章4节当作反知识、故意不去研究福音事工的借口。在这里,保罗并没有违背他自己在其他经文中的实践和规定—根据圣经坚定地辩论和说服(徒十七16-31),管理思想以期属灵的成长(罗十二2)。然而,保罗确实教导我们,传道人必须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做出慎重的决定,要如何将事工重点放在所托付的信息上(所有经文中的基督)和有效传讲信息的方法(圣灵的大能会透过圣经运行)。

传道人和教会一直承受着压力,因为他们要靠着当时人们所信服的文化结构,以取得更多的成就。保罗在深思熟虑后,决定不使用这种智慧来使福音更加畅销。相反地,他决定将基督的事工摆在首位,相信仆人在传讲基督的过程中,圣灵的大能会运行其中,以至于那仆人反过来说:〝这事工不在于我〞(参考林前一31;二5)。

传道人的行为很重要。他行走在天路历程的道路上,要么背叛了他所管理、传讲的信息(一17),要么能给听道的人一个实在的信息(林后四2、7;提后二21)。他可以选择利用所领导的平台,把重点放在他的知识、恩赐和个人魅力上;或者他也可以决定使用该平台,实现上帝所想要的目的—把重点放在基督上。基督徒领袖和传道人必须不断慎重地决定如何进行事工,他们可以顺应文化的智慧,追求伟人般的崇拜,也可以接受他们所服事的、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救主(路二十二24-27),依靠主所命定的管道去生活和事奉。哥林多前书二章1-4节提醒我们,最有大能的信息必须以下面的态度传讲:以基督为中心、依赖圣灵并受十字架的影响。

本文原刊于《桌边谈》杂志

John Currie
John Currie
约翰·库里博士(John Currie)是费城威斯敏斯特神学院教牧神学的系主任和教授,也是某间正统长老教会的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