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 第二章4節 - 林格尼爾福音事工
馬太福音第十八章20節
2022年07月20日
哥林多前書 第十三章13節
2022年07月27日
馬太福音第十八章20節
2022年07月20日
哥林多前書 第十三章13節
2022年07月27日

哥林多前書 第二章4節

編者註:這是《桌邊談》雜誌:這節經文到底在說什麼?系列的第六篇。

事工的態度很重要。哥林多前書二章4節告訴我們,保羅決定以某種態度來進行整個事工,而這種態度要與他的信息相稱。保羅的信息是基督的十字架與復活(林前十五1-4),所以他的態度同樣也必須受到十字架的影響,而非裝腔作勢或自我宣傳。傳道人講道時,要麼講明了上帝所託付給他的信息,要麼會轉移經文的焦點在自己身上。

這就是保羅的事工邏輯:拒絕「用智慧委婉的言語」。哥林多人與古希羅世界的其他人一樣,都認為智慧是一種取得地位和成就的能力,展現出自己的偉大、將自己與社會名人並列,使自己看上去和聽上去都很得體。文化所定義的智慧體現在當時流行的雄辯家(orator)或詭辯家身上。這些名人知道如何展示自己,也知道如何說話,以獲得追隨者、地位和成就,即便他們的信息是空洞的。

因此,當保羅決定不「用智慧委婉的言語」時,並不是在說他不去研究如何講道和教導,或者如何說話並不重要(提後二15)。他決定不讓信息的可信性取決於他是否為一個偉人。這並不代表他的講道和教導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徒十八19),反而是他決定不掩飾自己的軟弱,使他的信息能彰顯出聖靈的力量(林後四7;十二9-10)。

哥林多前書二章1-4節提醒我們,最有大能的信息必須以下面的態度傳講:以基督為中心、依賴聖靈並受十字架的影響。

我們簡要回顧一下保羅書信的背景,就會明白為什麼這很重要。哥林多教會正因著領袖不同而分裂(林前一12-13;三3-5)。幾乎可以肯定,分裂的原因不在於神學上的分歧,因為保羅和彼得同為使徒,他們所倡導的教義與基督所教導的相同(我們的信仰也取決於使徒的教導;弗二20)。此外,保羅並沒有覺得教義分歧是無關緊要的(羅十六17-18)。因此,教會分裂肯定是因為人過度效忠於個人魅力—無論是對亞波羅的魅力,還是對保羅的魅力(林前四6)。亞波羅顯然是個有恩賜的雄辯家(徒十八24),而哥林多教會認定保羅沒有恩賜(林後十10)。受文化支配的基督徒擔憂保羅的「軟弱和戰兢」(還有苦難;林前四9-13)無法挑起他們鄰居的興趣。因此,保羅試圖向他們表明,他接納軟弱、忍受苦難、自我謙讓的事工態度不是為了高舉他自己,而是強調他的信息—也就是基督,祂的十字架,以及祂如何拯救最壞且最軟弱的罪人(林前一17-31)。

當我們理解背景後,就能了解為什麼不應該將哥林多前書二章4節當作反知識、故意不去研究福音事工的藉口。在這裡,保羅並沒有違背他自己在其他經文中的實踐和規定—根據聖經堅定地辯論和說服(徒十七16-31),管理思想以期屬靈的成長(羅十二2)。然而,保羅確實教導我們,傳道人必須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做出慎重的決定,要如何將事工重點放在所託付的信息上(所有經文中的基督)和有效傳講信息的方法(聖靈的大能會透過聖經運行)。

傳道人和教會一直承受著壓力,因為他們要靠著當時人們所信服的文化結構,以取得更多的成就。保羅在深思熟慮後,決定不使用這種智慧來使福音更加暢銷。相反地,他決定將基督的事工擺在首位,相信僕人在傳講基督的過程中,聖靈的大能會運行其中,以至於那僕人反過來說:「這事工不在於我」(參考林前一31;二5)。

傳道人的行為很重要。他行走在天路歷程的道路上,要麼背叛了他所管理、傳講的信息(一17),要麼能給聽道的人一個實在的信息(林後四2、7;提後二21)。他可以選擇利用所領導的平台,把重點放在他的知識、恩賜和個人魅力上;或者他也可以決定使用該平台,實現上帝所想要的目的—把重點放在基督上。基督徒領袖和傳道人必須不斷慎重地決定如何進行事工,他們可以順應文化的智慧,追求偉人般的崇拜,也可以接受他們所服事的、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救主(路二十二24-27),依靠主所命定的管道去生活和事奉。哥林多前書二章1-4節提醒我們,最有大能的信息必須以下面的態度傳講:以基督為中心、依賴聖靈並受十字架的影響。

本文原刊於《桌邊談》雜誌

John Currie
John Currie
約翰·庫里博士(John Currie)是費城威斯敏斯特神學院教牧神學的系主任和教授,也是某間正統長老教會的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