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丁·路德你需要知道的五件事 - 林格尼爾福音事工
關於成聖你需要知道的五件事
2024年04月29日
關於使徒彼得你需要知道的五件事
2024年05月04日
關於成聖你需要知道的五件事
2024年04月29日
關於使徒彼得你需要知道的五件事
2024年05月04日

關於馬丁·路德你需要知道的五件事

編者注:這是《桌邊談》雜誌:你需要知道的五件事系列的第三篇。

1. 馬丁·路德成年後大約每三週通讀一遍《詩篇》。

Sola Scriptura這個拉丁語的意思是唯獨《聖經》,其含義是只有《聖經》才是我們教義、教會實踐和基督徒生活的最終權威。在宗教改革初期,路德就是為此而戰的。他認為羅馬天主教會宣揚的是關於行為和功勞的虛假福音。與此相反,他主張唯獨因信稱義:Sola Fide。在早期與羅馬天主教官員的辯論中,比如 1519 年在萊比錫與約翰·埃克(Johann Eck)的辯論或 1521 年在沃木斯的辯論中,路德被迫解釋自己立場的來源。他被問及反對教會的立場基於什麼?「《聖經》」他的回答擲地有聲。路德的立場完全是基於《聖經》的。

路德一生都在捍衛、閱讀和研究《聖經》,他熱愛《聖經》,努力活出《聖經》。他每年都會通讀整本《聖經》兩三遍,同時也會深入研究一些特定的經文或書卷。他尤其喜愛《詩篇》。他一直維持著一個讀經的計劃,每三週會讀完一遍《詩篇》。路德教導「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他也是這樣實踐的。

2. 路德將《九十五條論綱》(Ninety-Five Theses)貼在教堂門上之後,又為《海德堡辯論》(Heidelberg Disputation)寫了《二十八條論綱》(Twenty-Eight Theses)。

路德於 1517 年 10 月 31 日張貼的《九十五條論綱》點燃了宗教改革的戰火。當時,路德是一名奧古斯丁會的修士,他的修道會所在地區的負責人約翰內斯·施陶皮茨(Johannes Staupitz)很支持路德批判性的論點,他邀請路德在 1518 年 4 月於海德堡舉行的奧古斯丁修道會上陳述他的觀點。

在海德堡論綱的第 16 條中,路德說:「凡相信盡己所能就可以獲得恩典的,只是罪上加罪,犯下雙重的罪愆。」他在第 17 條中繼續說道,「這樣說不是為了叫人絕望,而是為叫人達到對自己的能力絕望的謙卑,好叫人尋求上帝的恩典。」雖然我們為自己沒有能力感到絕望,但希望還是有的。希望不在我們身上,而在基督身上,在福音中。

海德堡論綱第28條可以說是路德寫過的最美的一句話:「上帝的愛不在於尋找,而在於創造,祂喜悅祂的創造。」 上帝愛我們,當我們還與祂為敵的時候,祂為我們差遣了基督。這就是恩典。

3. 曾經的修士路德娶了曾經的修女為妻。

一群修女從寧布森修道院(Nimbschen Convent)逃離,去了威登堡(Wittenberg)。有的回到了她們原本的家庭;有的嫁給了威登堡的修士或牧師。其中,凱瑟琳·馮·波拉(Katrina Von Bora)於 1525 年嫁給了馬丁·路德。路德稱她為「我的肋骨凱蒂」。他們是一對令人羨慕的夫妻。路德孜孜不倦地推進宗教改革,而凱蒂則忙著打理著重忙的家務、整理一間很大的花園、魚苗孵化場和一家小型釀酒廠。他們生了六個孩子,還收養了其他親戚的遺孤。後來他們失去了一名男嬰,也失去了13 歲的女兒抹大拉(Magdalena)。

馬丁·路德去世後,凱蒂陷入了困境。朋友和支持者們紛紛向她施以援手。在艱難的時刻,她說:「我緊緊黏住基督,就像衣服上黏住的毛球一樣。」

4. 馬丁·路德的音樂造詣幾乎和他的神學造詣一樣深。

路德熱愛音樂,他善於彈奏魯特琴。 1524 年路德寫下了他的第一首讚美詩,與其說是讚美詩,其實更像是一首民謠,題目是「新歌應始於此(A New Song Shall Here Be Begun)」。這首歌長達十二節,主題是紀念荷蘭兩位奧古斯丁修士的殉難。這兩位修士追隨路德悔改歸信,成為宗教改革教義的傳道者,致力於將福音帶回他們的祖國。後來他們被捕、殉道。路德聽到這個消息后,便寄情於音樂。五年後,他寫下了他最著名的讚美詩,也是教會歷史上最受歡迎的讚美詩之一:「上帝是我堅固堡壘(A Mighty Fortress Is Our God)」。他於 1524 年出版了第一部新教讚美詩集。他也激勵了後世的路德宗音樂家和古典音樂家。路德曾在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的家鄉艾森納赫(Eisenach)短暫學習過一段時間,巴哈是路德宗最享有盛譽的音樂家。

路德曾說過:「除了神學,我賦予音樂最高的地位和最大的榮譽。」

5. 馬丁·路德死於他的故鄉。

馬丁·路德於 1486 年 11 月 10 日出生於埃斯萊本(Eisleben )。他於 1511 年前往威登堡學習和教學,威登堡成為了路德最重要的城市。他在那裡修道;他在那裡發表了《九十五條論綱》;他在那裡結婚生子;他幾乎每天都在威登堡的聖瑪麗教堂講道,並在威登堡大學任教。1546 年 1 月,艾斯萊本爆發了一場有可能導致教堂甚至整座城市崩塌的爭端,年事已高的路德感到力不從心,便踏上了返鄉之路。

經過艱難的跋涉,路德回到了他的家鄉,他受到了英雄般的熱烈歡迎,他為彼此對立的雙方尋求和平,也講了幾次道,然後就病倒了,最終他在病床上離世。臨終前他在一張廢紙上寫下了最後的話:「誠然,我們都是乞丐。」 路德死於 1546 年 2 月 18 日。像凱蒂一樣,他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都緊緊黏住基督。

本文選自《你需要知道的五件事》系列合集。

Stephen Nichols
Stephen Nichols
史帝夫‧尼可斯博士(Stephen Nichols)是改革宗聖經學院(Reformation Bible College)的校長、林格尼尔福音事工團的首席教務長,以及林格尼福音事工團的教學夥伴。他是《五分鐘看教會歷史》(5 Minutes in Church History)以及《開卷有益》(Open Book)播客節目的主持人。他寫過許多本書,包括《為了我們和我們的救贖》(For Us and for Our Salvation)、《約拿單‧愛德華滋:他的生平與思想導覽》(Jonathan Edwards: A Guided Tour of His Life and Thought)、《和平》(Peace),以及《信心時刻》(A Time for Confidence),《史普羅:一種生命》(R.C. Sproul: A Life)等,他也是《路德的遺產》(The Legacy of Luther)與十架路出版社的基督徒生活神學家系列》(Crossway’s Theologians on the Christian Life series)的聯合編輯,也是教會歷史研讀版聖經(Church History Study Bible)的主編。他的推特帳號是@DrSteveNich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