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召」在聖經中的例子 - 林格尼爾福音事工
定義上帝的呼召
2021年08月31日
分辨與管理上帝對我生命的呼召
2021年09月03日
定義上帝的呼召
2021年08月31日
分辨與管理上帝對我生命的呼召
2021年09月03日

「呼召」在聖經中的例子

編者註:這是《桌邊談》雜誌:探尋上帝的旨意系列的第四篇。

人們總是會在一生中的某些時刻,問說:「我活著是為了什麼?」這不是在問那種宏觀的問題(人類或歷史存在的目的是什麼),而是在問一個具體的個人呼召問題。換句話說,身為按照上帝形象受造的人,是什麼使我們與其他人無法彼此取代?為什麼有的人是作家,有的人是銀行家?為什麼有的人是農夫,有的人是軍人?這樣的抉擇是不是偶然的結果?或者只是環境條件造成的?還是說,這反映出一個人內心更深層的情況?

呼召:一個來自聖經的觀念

聖經提到許多種呼召。有些時候,上帝會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呼召人們來聽祂要對他們說的話,例如年輕的先知撒母耳所經歷的那樣(撒上三);也有些時候,上帝會用普遍的方式來呼召,例如先知告訴百姓說:「聽上帝的話!」在聖經中,還有一種非常特別的呼召,是只有先知會得到的,而這樣的事件通常都是主從天堂對先知說話,派遣他執行先知的工作。舉例來說,在以賽亞於聖殿中蒙呼召的事件裡,就含有先知呼召的所有主要元素:天上的異象、與天上活物和主的互動、先知的不情願、記號的給予(the granting of a sign),以及所要傳給百姓且清楚明確的先知性訊息(賽六)。其他先知也是以類似的方式得到呼召去作先知的:以西結在被擄的路上受了呼召,而使徒保羅則是在前往大馬士革的路上受呼召 ── 他後來在他整段事奉過程中都不斷提及這件事,用以證明他身為使徒的正當性。

不過,真正的呼召過程不一定得那麼超凡,聖經本身就有平凡的例子。例如,大衛蒙上帝揀選成為以色列的君王,儘管先知撒母耳並沒有如預期的那樣在這男孩身上看到明顯適合作君王的生理特徵。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十六7),而大衛內在的信心使他有資格作君王,取代那不信上帝的掃羅。即使蒙了呼召,大衛還是在等了好些年之後才正式登基,這讓大衛有機會預備好領受上帝放在他生命中的呼召。身為牧羊人,年輕的大衛習得了領導與保護羊群所需的基本技巧(在舊約聖經中,君王經常被類比為牧羊人)。他也學會了信靠主,相信主是信實的,並相信主必會成就祂對他的應許。而這樣對主的信靠,使大衛在對戰歌利亞的時候能夠堅毅不拔;大衛在這個事件中的表現,著實像個充滿信心的君王,跟掃羅那不信的行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成為王室音樂家之後,大衛越來越熟悉掃羅飄忽不定的行為和以色列的國務,他也同樣持續磨練自己作詩作詞的技藝。大衛在這些人生階段中實現他身為以色列第二位君王的呼召。我們應當要小心,不要把大衛在任何特定時期的工作跟他整體而言所領受的呼召給完全切割開來。他的呼召,是在他人生進展的過程中逐漸顯現出來的(organically worked out over the course of his life),所以我們其實也可以說,年輕的牧童大衛也是忠心地在實現上帝放在他生命中的呼召。

以斯帖的故事引導我們注意上帝呼召的另一個層面,這對現代的我們也同樣切身相關。在這個故事中,以斯帖順應了一個機遇,於是她的身分高升到了波斯帝國的最高階級。她天生就有美貌與智慧,而這樣的天賦使她得以成為國王的妃嬪。然而,以斯帖所蒙的呼召一開始並沒有那麼明顯,直到哈曼崛起,並密謀要滅絕境內的猶太難民。她的堂兄末底改給人類呼召下了一個定義,鼓勵以斯帖說她得了王后的位分「是為現今的機會」(斯四14)。她是上帝呼召來拯救祂百姓的人。

以斯帖記在聖經各卷書中顯得非常特別,因為它是聖經中唯一沒有直接提到主的書卷。這種不直接提及上帝的做法具有強大的效果,能讓讀者感受到上帝的百姓在波斯人統治下的艱難生活;在當時,典型的聖經信仰生活並不像被擄之前那麼明顯。不過,沒有直接提到上帝名字的這種做法,也說明了「察覺到自己的呼召」在我們現代世界裡是什麼樣子。大多數時候,基督徒的呼召就是根據我們個人的恩賜、個人興趣和目標、親朋好友的明智建言,以及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機遇來做抉擇。

所有的呼召都有超然的涵義,因為我們人類所蒙的呼召都根基於我們身為上帝形象擁有者的身分。

一般人的呼召並不會像聖經裡那些先知和英雄的呼召一樣那麼戲劇化,不過他們的呼召和一般人的呼召確實有個重要的相似之處。我們蒙呼召要活出「照上帝形象受造之人」所該活出的生命(創一26-27)。這個呼召包含了要透過實行第一個使命(又稱為文化使命)來榮耀我們的創造者,而這個使命就是「遍滿地面,治理這地」(創一28;見創九1)。這說明了為什麼全人類內心都有一股根深蒂固的動力,推動著人們去遍滿與治理土地,儘管這股動力已經受墮落的影響而被深深地扭曲和汙染了。

我們可以說,這種針對全人類的普遍呼召為每一個個人的呼召奠定了基礎,因為這種普遍呼召指出了我們在受造萬物中的特殊地位,那就是我們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創造的。每一個人都蒙上帝呼召去以個別的方式參與這個文化使命,而且這個呼召包含了一個人與世界互動的所有方式,包含工作、家庭關係、教會生活、政治參與等等。在這每一個領域中,擁有上帝形象的人類蒙了呼召要投身於更大的計畫裡,那就是促使生命在世界各地都蓬勃發展,這樣的任務反映了上帝的做為,也就是從「空虛混沌」(創一2)中創造出生意盎然的世界。個人的生活,正是在這更大的計劃中找到定位。正如我們第一對祖先在創世記第一到二章中所做的那樣,我們也全都參與在遍滿與治理受造界的工作之中,也就是在那位擁有至高主權之造物主君王的權柄下,實行代理統治者(vice-regents)的身分。

沒有一個工作太微小而無法算在這廣大且普遍的呼召之中。有些人蒙呼召投身於較大的、或甚至是全球規模的工作之中,有些人則是在較小的、地方性質的工作中實現呼召。有些看似微小的呼召其實有著令人意想不到的深遠效應(這讓我想到莫尼加,希坡的奧古斯丁那位常常禱告的母親)。所有的呼召都有超然的涵義,因為我們人類所蒙的呼召都根基於我們身為上帝形象擁有者的身分。這包含了教師所蒙的呼召,要幫助學生在專業領域中培養思想的模式;還有警察所蒙的呼召,要為轄區帶來穩定的秩序;還有水電工所蒙的呼召,要為社會大眾帶來流通的用水。甚至也包含在生產線上製造器具和機械的工人,他們製造這些東西供應人類社會的需求。

現代的基督徒呼召

對基督徒來說,「呼召」有著獨一無二且廣闊的意義。由於我們人類的墮落,我們一切的工作都受到了咒詛的影響,也與上帝隔絕了。人類仍然是按照上帝形象受造的,但是因為我們第一對祖先在伊甸園裡犯罪並背叛了上帝,也由於後來每一個墮落的人類都犯罪並背叛了上帝,所以這形象已經受了汙染。任何不在基督裡的人也都能實現自己生命中的呼召,這是出於上帝普遍恩典的憐憫。然而,那些因著與耶穌基督聯合而得救、得以與上帝和好的人,則是從被救贖之上帝形象擁有者(redeemed images of God)的觀點來看待呼召問題的。這樣的人因為蒙了救贖,所以能夠在各自的職業中真正地榮耀上帝。

改教家特別強調基督徒生命中這種普遍呼召。對他們而言,基督徒的呼召表示每件事都必須像是為了主和祂的榮耀而做的(西三22-24;林前十31)。這表示說我們不能按照聖統制當中的地位(hierarchical terms)去理解基督徒的呼召,不能認為只有作教會神職人員是神聖的呼召、而從事其他種類的工作和職業的一般呼召是不神聖的。相反地,一切的職業在天國裡都有著同等的價值。這種更廣泛的呼召觀點確立了合乎聖經的觀念,也就是說人類生活的每一個層面(無論一個人是牧師或是廚師)都提供了敬拜上帝的機會。畢竟,我們蒙呼召要在世上用全人、全心、整個自我和所有個人努力來愛上帝(申六4-5)。

我們現代的基督徒在試圖明白自己所蒙的呼召時,不該預期能像聖經中那些先知一樣經歷到非凡的事情,但我們確實能在那些先知的遭遇中找到有幫助的類比,可以藉此明白我們自己所蒙的呼召。就像聖經中的先知一樣,基督徒應當認出自己所蒙的呼召是來自於上帝的。祂才是呼召者,儘管有時候我們身邊充斥著許多聲音,令我們不容易分辨上帝的聲音。所以,基督徒應當在持續的禱告中熟讀上帝的話語,為的是要熟悉祂的旨意。

我們也應當明白我們所蒙的呼召是有可能會改變的。先知以賽亞和以西結都在他們生命中不同的階段裡領受了不同的呼召,而我們也應當預期我們所蒙的呼召有可能隨著我們人生的進展而有所改變,因為我們有可能會遇到新的機會,而我們身邊的人的需要也可能會改變。

我們藉由在今生實現上帝所賜的呼召,來預備永恆。我們持續地將永恆擺在面前,便能在今天找到意義深遠的滿足。

我們基督徒在分辨上帝給我們的呼召時,可以從聖經中的例子學到寶貴的教訓。

第一,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呼召是要我們有機會能夠以全人(申六4-5)來愛主,我們的上帝;因此,祂不可能呼召我們去犯罪。我們基督徒在實現所蒙的呼召時,必須以此表達我們對上帝的信心,所以一旦遇到只能透過犯罪和破壞的方式來實現的「呼召」,我們就可以知道那並不是上帝給我們的呼召。

第二,上帝喜愛將呼召的美善恩賜賜予祂百姓(詩三七4;太六28-33、七11),所以我們基督徒理應發現自己的心願與所蒙的呼召是一致的,以至於我們所蒙的呼召其實就是我們公義渴望的自然延伸。此外,我們基督徒在實現上帝所賜的呼召時,理應發現我們的渴望是因著上帝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而形成的。這並不表示說我們不會遇到疲勞和挫折,但是殷勤且願意悔改的信徒是會得到力量的,即使身處逆境。這樣的信徒在從事自己本來就喜愛去做的事情時,會更清楚地意識到哪些事情能帶給自己喜樂和滿足。基督徒也應當預期自己的喜好會長大成熟、並受自己所做的工作形塑,直到他們開始在先前認為無法帶來滿足的工作中得到喜樂為止。

第三,上帝創造祂的百姓來實現他們所蒙的呼召(耶一5)。今生的呼召大多都涉及某種技術的妥善運用。有些呼召只需要基礎的技術,有些則需要好幾年、甚至是好幾十年的訓練。個人恩賜不同於技術;恩賜通常是無法透過後天的訓練取得的。一般的恩賜和屬靈的恩賜也能夠幫助我們辨認呼召。有些基督徒天生就是作教師的料,也有些則是在鼓勵和關懷別人這方面有恩賜。當相關的情境出現的時候,所有基督徒都應當努力發揮自己全部的恩賜,但聖經確實暗示說有些基督徒因著恩典而更擅長發揮某一個特定的恩賜(羅十二6-8)。上帝賜給我們各樣的恩賜,呼召我們作好管家,要我們把恩賜用在所蒙的呼召上,讓恩賜得到最佳的利用。

先知給了我們這樣的警告:主喜愛在我們的軟弱中展現祂的力量。摩西口笨舌拙,但上帝卻選擇用他來作發言人(出四10)。以賽亞的嘴唇不潔,卻被賦予聖潔的訊息,要向百姓宣告上帝的審判(賽六5)。耶利米可能認為自己還太年輕、不適合作先知(耶一6)。保羅認為自己是罪人中的罪魁,因為他曾逼迫教會(提前一15)。有時候,基督徒會被呼召去從事非常艱難任務,艱難到除非有上帝的同在、否則根本不可能完成。

第四,基督徒所蒙的呼召是對上帝和他人的服事。如果有人出於自私或暴虐的目的去實現呼召,就不是在榮耀上帝了。珀金斯(William Perkins)寫道:「我們生命真正的目標,就是透過服事人來服事上帝。」我們對上帝的愛,應當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成為對鄰舍的愛(利十九18;太二二38-39),而我們與基督的聯合也應當調整我們個人的道德標準,使我們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來幫助他們(腓二1-11)。

最後,基督徒所蒙的呼召並不是秘密,不是一個有待揭露的神秘事件。上帝呼召祂的百姓以理智的心思實踐祂話語的教導,要他們藉此回應週遭的世界,為的是要他們在任何時機或處境中都能夠分辨自己所蒙的呼召。如上所述,人所蒙的呼召可能會隨著人生命的進程而有所發展與成熟。一個剛從大學畢業的學生可能會感受到自己有某種特定的呼召,而這樣的呼召可能會在他人生中不同的時間點發生變化,因此他在不同的時期可能會從事不同的事業,這並不表示他不順服或忽視上帝給他的呼召。

人所蒙的呼召無法拯救人脫離罪,也無法使人與上帝和好。但是得救的人自然會在意自己所蒙的呼召。在許多方面,基督徒的職業表明說「上帝拯救這個人是為了什麼」。荷蘭神學家巴文克(Herman Bavinck)寫道:「真正地實現我們在世上的使命,能使我們預備好承受永恆的救贖,而將心思放在那些屬天的事情上,能使我們在世上的渴望得到真正的滿足。」我們藉由在今生實現上帝所賜的呼召,來預備永恆。我們持續地將永恆擺在面前,便能在今天找到意義深遠的滿足。

本文原刊於《桌邊談》雜誌

Scott Redd
Scott Redd
史考特‧瑞德博士(Scott Redd)是華盛頓特區改革宗神學院的院長與舊約副教授。他著有《完整的命令》(The Wholeness Imper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