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絕望 - 林格尼爾福音事工
滿足的孩子
2024年01月16日
有形教會中的服事
2024年01月22日
滿足的孩子
2024年01月16日
有形教會中的服事
2024年01月22日

對抗絕望

編者注:這是《桌邊談》雜誌:上帝的國度系列的第十六篇。

我的一位朋友想去阿拉斯加州的希望鎮(Hope),那是位於基奈半島上的一個偏遠的漁村,但他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南邊的蘇厄德公路上迷路了。他找到一間加油站,問在那裏工作的一位老者:「怎麼去希望?」老人微笑著回答他:「去教堂並要禱告。」他的表情和講這句話的樣子就像是一位奧斯卡獎項的得主。

其實我們都應該聽他的建議。許多人已經失去了盼望。絕望和憤世嫉俗成為了當代文化和教會的流行病。絕望是一種沒有希望、充滿恐懼的感覺。絕望會讓人想自殺或想傷害自己、感覺很抑鬱,認為自己不被社會接納,絕望就像是一位無情的老師。

政府、經濟、政治和社會意識型態都無法保障我們的未來,這是我們從過去幾年的經驗中學到的教訓。那麼,如何才能有盼望呢?通往盼望的路是什麼樣的?如同每一段旅程的起點,通往盼望的道路始於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如果正處在絕望之中,甚至想傷害自己,那麼請打電話給你的牧者、朋友或家人。當絕望掌握話語權的時候,你會想要與世隔絕,遠離上帝和他人。但自殺、孤立和自殘絕不是上帝對你的期望。在「樂觀正向」和「再努力一點」的文化中,誠實地審視自己的狀況聽起來可能很危險。

如果我們將希望寄託在不可靠的事物上,或是寄託在生命中最深切渴望得到卻無法得到的事物上,就會有失落感。通往盼望的路是超乎我們預期的,這條路始於認識到自己的計劃行不通,也無法從這個墮落的世界中拿走悲傷。諷刺的是,絕望是找到真正希望的第一步。上帝從不想讓我們完全滿足於今生的一切,祂不希望祂的兒女被假神所填滿。我們受造是為了與上帝建立關係;因此,我們渴望與上帝、與他人和自己恢復關係。一旦我們從我們的配偶、孩子、工作或政府身上卸下重擔,不再渴求讓他們滿足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時,我們就可以開始享受這些。如果我們認為僅僅改變環境就能解決問題,就永遠不會有希望。

通往盼望的道路需要感恩和禱告。感恩和絕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聖經經常提到,我們所處的環境並不能決定我們是否有盼望。上帝邀請我們在放逐中過忠信的生活,得以越過暫時幸福的微小希望,看到更大的圖景。通往盼望的起點是超越自我,不再為試圖達到完美而努力。儘管途中有障礙、有失望,但我們可以為更大的目標而活,並擁有真正的盼望。在聖經中,上帝的子民經歷了被擄的生活,但上帝應許他們有盼望;保羅在獄中寫下了充滿盼望和激勵人心的書信。教會在迫害中成長,因為他們的盼望不在環境中,只在於上帝。當我們超越自我,不僅僅關注環境,而是專注於在基督裡作有上帝形像的人,此時盼望的旅程就開始了。

如果我們試圖自欺欺人、滿足於可以實現的小目標,就永遠不會有真正的盼望。在渺小、自私的想法中是找不到盼望的。邁向盼望就要接受真理:上帝造人的目的,就是要讓人活出上帝的榮耀。沒有盼望的人目光狹小,看不到遠大的圖景。因此,當通往盼望的道路在你眼前敞開時,請意識到你的人生是有目的的。在基督裡,你是上帝所揀選的兒女,因此是上帝家中的一員。

一旦我們越過環境看問題,清楚上帝賦予我們的宏偉目標,那麼向後看就是有幫助的。我們要記得歷史中的上帝是信實的。我們也要研讀聖經經文,特別是那些能顯明上帝信實的經文。環顧四周,你會發現自己並不孤單。我們不應該獨自生活,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是有同伴的。別人也在掙扎,別人也需要我們的幫助和鼓勵。再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看到真正的同伴。基督在我們裡面,祂的靈賜給我們力量。

在通往盼望的道路上,除了要有新的焦點、宏偉的目標、各方的同伴,我們需要基督作我們的力量,我們還需要感恩和禱告。感恩和絕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要在盼望的道路上繼續前行,我們需要經常在禱告中感謝神。

在通往盼望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一些阻力。絕望是一個騙子,它使我們不去愛、不去嘗試、不去夢想。絕望以一種奇怪的方式讓我們覺得舒適。我們想要有盼望,卻又想掌控。我們想要盼望,卻又為不愛他人、不愛上帝辯解。在以賽亞書中,上帝邀請祂的兒女參與祂的計劃,信靠並活在祂的聖約中,期待祂的供應:「你們為何花錢買那不足為食物的?用勞碌得來的買那不使人飽足的呢?你們要留意聽我的話就能吃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樂」(賽五十五2)。

當我們向著盼望前行時,請記得要保持清醒,專注在上帝身上。不要將生命浪費在無法滿足的目標上。那位老人是對的,要去希望就要「禱告,也要去教會」。因為在教會,我們將再次被提醒真正永恆的盼望之所在。

本文選自上帝的國度系列合集。

James Coffield
James Coffield
詹姆斯·科菲爾德博士(James Coffield )是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市基督聖約教會的成人事工主任,也是改革宗神學院聖經輔導的客座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