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見證人教養兒女
2025年05月07日羅伯特‧莫瑞‧麥琴的生平與事奉

編者注:這是《桌邊談》雜誌:天國生活手冊:登山寶訓系列的第十三篇。
羅伯特·史密斯·坎利希與亞歷山大·穆迪·斯圖爾特曾經有過一場對話。如果無意中聽到他們的對話會令人感到驚訝,因為這兩個人都是蘇格蘭教會的福音派巨頭。然而,歷史只記錄了那次古老談話中的一件事。坎利希告訴穆迪·斯圖爾特,一位引起丹地大學注意的牧師羅伯特·莫瑞·麥琴令他很欽佩。「我不理解麥琴,」坎利希說道,「他似乎有與生俱來的恩典。」
恩典的獎盃
麥琴(1813-1843 年)離世已經將近兩個世紀了,然而他仍一直吸引著基督徒的注意——就像坎利希注意他那樣。人們稱這位年輕牧師是他們見過的「最像耶穌的人」。了解麥琴的生平就是察看至高主見證的過程,「神救了我們,以聖召召我們,不是按我們的行為,乃是按祂的旨意和恩典;這恩典是在基督耶穌裏賜給我們的。」( 提後一9 )
上帝的恩典就像是貫穿著麥琴生命掛毯的引線,將麥琴的靈魂從黑暗中救拔出來的恩典同樣也呼召他成為福音的傳道人。
靠恩典得救
羅伯特·麥琴出生於 1813 年,他的父母親是亞當·麥琴和洛克哈特·麥琴,羅伯特·麥琴是家中五個孩子中的老么。從很小的時候,麥琴就展現出優秀的學習能力和討喜的性格,因此他始終是班上最受歡迎的學生之一。亞當曾充滿憐愛地回憶四歲的麥琴是如何在病癒期間只是為了好玩而學習希臘文字母。隨著麥琴越長越大,他漸漸開始喜歡體操、詩歌、素描和閱讀,他所有的努力都滲透著與生俱來的天賦。然而,麥琴年幼的時候並沒有得著屬靈上的恩典。
麥琴童年時,他的家族分佈在蘇格蘭各個教會。麥琴積極參與要理學習班,他的朋友們很久之後依然可以清晰地回想起他清楚地、甜甜地背誦經文段落和威斯敏斯特小要理問答時的模樣。然而,在大眾面前的虔誠掩蓋了他內心的自以為是。
麥琴後來認為他早期的宗教熱忱只不過是一種「死氣沉沉的道德主義」,他認為那些日子自己「儘管珍惜純粹的道德,但內心卻是一個法利賽人」。
麥琴與他所有的兄弟姐妹都很親密,其中他的大哥大衛是他的榜樣和導師。麥琴注視著大衛的一舉一動。大衛的靈魂經歷了真正的歸信,他對永恆現實的敏銳為麥琴的自鳴得意定了罪。「我清楚地記得,」麥琴寫道,「當我打扮好準備去嬉鬧、跳舞或是參加一些愚蠢的活動時,卻看到他在讀《聖經》,或者關上櫃門禱告。」
在上帝的護理中,大衛是麥琴在基督裡獲得新生命的代理人。然而不是大衛的生,而是他的死讓麥琴完全確信這一點。
1831 年 7 月,大衛因高燒去世。在大衛回到天家十一週年之際,麥琴寫道:「十一年前的今天,我失去了我深愛的弟兄,並開始尋求一位永遠不死的弟兄。」麥琴的追尋驅使他寫下了《拯救人的知識的總和》(The Sum of Saving Knowledge) ,這是一本簡短的神學著作,通常附屬於《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這本書宣告了上帝接納人的方式,並為麥琴提供了信心的確據。朋友們很快發現了麥琴的明顯變化。他不久就投入教會的主日學事工,他開始勤勉讀經,享受上帝恩典的福音。
麥琴事奉的呼召幾乎與他的歸信同時發生。信主幾週之後,麥琴出現在愛丁堡長老教會,表達了想要學習如何傳道的願望。
研習神的恩典
1831 年 11 月,羅伯特·麥琴考入極富盛名的愛丁堡大學神學院。在那裡,他深受查麥士牧師的影響,當時查麥士牧師正大權在握。查麥士牧師教授神學課程,並將麥琴納入麾下,在神學、牧養和屬靈方面對這位年輕人進行全方面的培訓。
麥琴在神學院的那段時光,他所領受的神的恩典與他關於耶穌基督的知識一同增長。他的聖經和神學知識日益精深,與之相匹配的是越來越深的敬虔。他的日記充滿了更像基督的渴望:
我有什麼權利偷竊和濫用我主的時間?「要珍惜時間,」主向我喊道。
每一分每一秒看似平凡,然而,一天的二十四小時必須有意義。
願心靈和理解力一起成長,就像兄弟姊妹一樣,相互依靠!
願我有真正的、不虛假的謙卑!
願我有對事工更加熱切的渴望。願基督看我是忠心的,好將福音的時代託付給我!
麥琴從神學院學業後不久,福音時代就來了。
靠著恩典的事奉
1835 年秋,麥琴成為了約翰·博納的助手。博納是拉伯特和杜尼佩斯聯合教區的牧師。麥琴在博納手下的時光雖短,卻得到了許多傳教的機會,並鞏固了他未來牧養模式的一個特點:探訪牧養。博納是一位熱心的牧羊人,每天探訪無數的個人和家庭,關心他們的靈魂。麥琴告訴他的父母,比起事工的其他方面,他更喜歡探訪。
1836 年春天,丹地聖彼得學院正在尋找第一位牧師。羅伯特·坎利希認為麥琴是最佳候選人,並試圖為麥琴訪問丹地敲定一個理想的日期。就這樣,1836 年 8 月,麥琴以《雅歌》二章8-17節的內容作為他的候選人講道。會眾當即公認麥琴蒙恩典有恩賜,教會一致同意任命麥琴為牧師。
在接下來的三年裡,麥琴在丹地的事工非常成功,每個主日都向 1,100 名出席者講道兩次;他為區會任命了十位長老;他推廣週四晚上的禱告會,參加的人數多達有八百人。夏季他每週舉辦一次「歌唱聚會」,為了提高會眾的歌唱能力。其他創新做法包括將聖餐季(以慶祝聖餐為高潮的節日)的數量從每年兩次增加到四次。1837 年,麥琴創辦了主日學校希望接觸更多兒童。他還為年齡較大的兒童舉辦了週二晚上的查經活動,吸引了 250 多名青少年參加。
明顯的果效並沒有消除麥琴心中的不安,他心中一直有對更深的復興的渴望。1836 年以來,麥琴一直在這片土地上傳講福音,並為這片土地禱告復興。
1839 年,主回應了麥琴的禱告。復興開始時麥琴恰巧不在城裡。
那一年開始的時候,麥琴被任命為不久之後聞名於世的聖地「調查團」成員。當時蘇格蘭教會任命了一個委員會前往聖地勘察並回報合適向猶太人傳教的潛在地點。麥琴任命賓惠廉接替他在聖彼得教會的講台上講道。賓惠廉雖然年輕,卻以明顯可見的恩膏傳講福音。麥琴長久以來一直認為復興會在他不在的時候到來。「有時我會想,可能當我不在的時候,我的會眾就會得到巨大的祝福。神常常不會在我們工作時祝福我們,免得我們說『是我的手和我的口才成就了這一切』」,麥琴這樣說。
1839 年 8 月,透過賓惠廉的事工丹地的復興運動開始了。連續好幾個月,教會每天晚上都舉行聚會。當麥琴回城時,似乎整個城鎮都覺醒了——這是聖靈在救贖和成聖方面的主權工作。
麥琴直到晚年依然忠於福音事工。他致力於延續復興的喜樂,並積極參與宗派政治活動。他還進行了各種佈道旅行,佈道讓他感到喜樂,因此他計劃成為一名巡迴牧師。
然而主另有計劃。
1843 年 3 月初,麥琴感染了「斑疹傷寒」。3月25日,病床上的麥琴舉起雙手,彷彿在祝禱,然後就嚥下了最後一口氣。此時他年僅二十九歲。
靠恩典生活
麥琴這位傳教士去了另一個世界之後,他的桌上還放著一封來自聖彼得教堂一位訪客的來信,這封信尚未開封。一週之後有人打開了這封信。
請不要介意一個陌生人對你說幾句話。上個安息日晚上我聽到你講道,上帝喜悅這篇講道給我的靈魂帶來祝福。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你所說的內容,而是你講道的方式。我在你身上看到了前所未見的聖潔之美。
生命中如此的光彩、服事中如此的力量皆出自恩典。麥琴知道,除了基督的恩典之外,我們無法為基督做任何事。「基督裡有為你預備的深不可測的恩典海洋」麥琴這樣說,「無論潛多深,都無法觸及這片深海的底部。」麥琴研讀聖經、堅持不懈的禱告、聖化安息日並且全心全意愛基督,他以特別的熱忱探求恩典的深度。他的講道只不過是神恩典福音的見證。麥琴與生俱來地蒙受神超自然的恩典。他的座右銘是「基督之愛」。因此,他的一生就是一封活生生的基督恩典的書信。
本文選自《天國生活手冊:登山寶訓》系列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