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貧乏的人有福了 - 林格尼爾福音事工
蒙福
2021年12月19日
哀慟的人有福了
2021年12月21日
蒙福
2021年12月19日
哀慟的人有福了
2021年12月21日

心靈貧乏的人有福了

編者註:這是《桌邊談》雜誌:天國八福系列的第二篇。

最近,我們一家人去芝加哥參觀了美麗且壯觀的菲爾德博物館。它那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構造是整個地平線上最顯目的東西。你可以從許多不同的角度接近它,但是它只有一個入口。你可能會覺得自己站得離它很近,然而,根據你與入口的距離,你很有可能必須走上一段很長的路才能進到裡面並看到裡面的寶藏。

天國八福展現了基督性情的榮美結構。如果不先通過祂對那些心靈貧乏之人的賜福,就無法認識並擁有祂的豐盛。如果第四福──「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是建築的中心,那麼第一福就是入口。我們必須飢渴地進入,這樣我們才能得到飽足。

天國八福展現了基督性情的榮美結構。

心靈上的空虛就是「心靈貧乏」[和合本譯為「虛心」]的意思。我們經常被「貧乏」這個用詞絆倒,因為我們一看到它就聯想到物質上的匱乏。但是在聖經中,包括在舊約中,貧乏並不一定意味著物質上的貧窮。它通常是一個術語,專指一種人,這種人意識到自己其實在物質和心靈方面都需要上帝。以賽亞宣稱「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賽六十一1)的時候,就是這個意思。

此一背景清楚地表明說那將要供應窮人需要的,正是彌賽亞。西面在路加福音第二章34節中談到耶穌基督時,說:「這孩子被立,是要叫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許多人興起。」在「興起」之前是什麼?是跌倒──死亡。耶穌是怎麼說的?「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24)由於我們生來心靈貧乏,所以如果我們要被基督充滿,就必須先經歷自我的死亡(death of self)。

這個福並不是在提倡一種虛假的謙卑,即狄更斯筆下的烏利亞‧希普(Uriah Heep)那種不真誠的謙卑,他經常說自己是個多麼「卑微」的人。那是一種要人注意它本身的謙卑,所以根本不是謙卑。這個福也不需要我們去壓制我們自己的個性。我們不需要離開這個世界或改變我們的名字來成為「心靈貧乏的人」。

所謂心靈貧乏,講的是上帝使我們以恰當的態度來面對自己和面對祂。我們需要看清楚自己背負著罪債,因此在上帝面前是「破產的」。知道自己有這樣的情況後,我們就應當向唯一能免除我們債務並在我們的貧乏中作我們供應者的那一位呼求憐憫──我們應當向上帝呼求。

這與我們平常所熟悉的價值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這個時代的思潮告訴我們要「表達」自己並且「相信」自己。我們講究自我倚靠、自給自足、自信等等。天國八福那與文化相反的真理說:「倒空自己,好讓上帝進來。」當我們自視甚高的時候,我們就會錯過上帝的同在所帶來的福分。如果我們總是自視甚高,我們就根本不是基督徒。

無論我們有多成熟,這個福分始終都適用。它是我們領受其他福分的基礎。如果我們認為自己不再需要它,其實就等同是認為自己不需要基督教[If we outgrow it, we outgrow our Christianity.]。耶穌在啟示錄第三章17-18節中告訴老底嘉教會的人,他們說自己很富足,已經發了財,什麼都不缺。祂告訴他們說他們是「貧窮的」,因此他們應當向祂購買火煉的金子,以便他們可以富足,也就是在祂裡面富足。

這個福分的基本形態可以在路加福音第十八章9-14節中的稅吏身上看到。這個比喻當中的法利賽人在上帝面前信靠的是自己和自己的行為。相比之下,這個稅吏說:「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隨後,耶穌應許說:「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如果我們要進入天國並在基督裡得到滿足,我們首先就必須「心靈貧乏」。

本文原刊於《桌邊談》雜誌

Smith D. Blair
Smith D. Blair
D‧布萊爾‧史密斯博士(D. Blair Smith )是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改革宗神學院( Reformed Theological Seminary)的系統神學助理教授;也是美國一間長老教會的教導長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