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大眾 - 林格尼爾福音事工
想想上帝的榮耀
2021年03月16日
為什麼爭論有時候是必要的?
2021年03月23日
想想上帝的榮耀
2021年03月16日
為什麼爭論有時候是必要的?
2021年03月23日

想想大眾

編者註:這是《桌邊談》雜誌:爭論系列的第六章。

 

說到不信上帝的人,雖然他們的心思與上帝的真理敵對,但有時候他們的屬靈洞察力卻比我們認為的還更強。至少這是我在大學三年級時發現的。作為一所世俗大學的宗教系學生,我發現自己經常處於課堂上關於聖經無誤、基督的排他性等議題的爭論當中。我希望我能告訴你們說我總是以慈善和仁慈的態度去試圖阻止老師和學生將耶穌的教導顛倒過來。不幸的是,我對福音核心真理的興奮有時會以不那麼令人愉快的方式表現出來。提高音量、急於打斷對手等行徑都常常出現我的爭論中。很多時候,我更關心的是如何贏得辯論,而不是在捍衛真理的過程中表現出恩典。

我這樣的行徑在大二的時候、也就是我第一次上宗教課的時候就有出現過了,但我從來沒有想過它們會對我的同學造成什麼影響。這種情況在我大三的時候發生了變化,在我和教授就基督有關救贖的排他性進行了一次平靜而又尊重的課堂討論之後,有一位同學走到我面前。這個女孩不是基督徒。事實上,她是一個巫術修行者。但她在課後對我說,我的論證方式與一年前相比有了明顯的變化。她不同意我的論點,但是她讚揚我的陳述方式。她幾乎是在感謝我用一個基督徒的方式來闡述我的基督教論點。

如果說從那天起,我在爭論中總是會表現出和藹的態度,那就是騙人的。不過我想我可以說,我至少在狀況比較好的時候,會嘗試去顧及到:當我以基督徒的身份表達立場的時候,大眾可能會有什麼想法和期許。畢竟,無論我們喜歡與否,其他信徒甚至全世界都在注視著我們的言行。因此,我們爭論的方式會對大眾產生屬靈的影響,這個影響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這就是約翰牛頓在《爭論》一信的第二個部分中要我們記住的重點。

牛頓提到了三個群體,他們就是觀察我們在爭論中的言行舉止的群體。第一個群體由那些與我們在原則上有明顯分歧的人組成。這些人當中有些可能是基督徒,有些可能不是。無論如何,他們都有既定的宗教觀點。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些旁觀者呢?

對於這類人,你可以參考我前面所說的。雖然你主要是針對一個人,但有許多人和他一樣;因此,無論是對一人或百萬人,都適用同樣的道理。

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向大家推薦本期《桌邊談》的上一篇文章。

第二類旁觀者沒有既定的宗教觀點,但知道真基督徒應當具有什麼樣的美德。這些人對於信徒應當如何參與爭論有著適當的期許。換句話說,他們能看出我們什麼時候不溫柔、不謙卑、不慈愛。這些人正在尋找這樣的失誤來合理化他們拒絕真理的藉口。基本上,牛頓勸我們要以基督徒的方式行事,以免給拒絕上帝的人找到藉口。

在我們進一步解讀他關於這類群體的建議之前,讓我們先來區分一下那些對基督徒有適當期許的人,和那些有不當期許的人。在當今世界,許多人誤解了基督徒溫柔、謙卑和愛的美德。他們認為,無論在任何事情上表態,本質上都是傲慢和不慈愛的。可悲的是,這種觀點可能在教會內比在世俗文化中還更為普遍。

牛頓指的是那些對真正的謙卑、溫柔和愛的含義有基本理解的人,而不是那些基於對上述美德的錯誤理解而產生錯誤期許的人。前者知道,謙卑並不是拒絕堅持真理,而是願意肯定說我們不該以自己的權柄來論證真理。這樣的人知道,有所主張是一種深刻的愛的表現,尤其是當這個主張顯然是為了對方和聽眾好的時候。

這樣的主張應當是:

完全出自聖經和經驗,並加上溫和的口氣,使讀者意識到:不論我們能否使他們信服,我們都盼望他們的靈魂得到保全,並且我們的爭論都只是為了真理的緣故;如果我們能夠讓他們相信這些就是我們行事的動機,那麼我們的目的就達成一半了;他們也能更冷靜地考慮我們的提議;如果他們仍不同意我們的意見,他們至少不得不肯定我們是出於一片好意。

換句話說,我們應當讓旁觀者和反對者都毫不懷疑地相信我們是為真理而爭論的、是因為愛他們而爭論的,而不是因為我們想顯得比別人更聰明或更有智慧。

牛頓說,最後一群旁觀者(即在旁觀看的大眾)就是那些傾向於同意我們的人。我們可以極大地造就這些人,也可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屬靈傷害。

要「振奮」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是很容易的。我們在政治集會和其他造勢晚會中經常可以看到這種情況。當我們在那些與我們基本立場相同的人面前為真理爭辯時,可以產生很多好處。他們對教義的理解可以更加敏銳,對基督的愛也可以加深。但這些旁觀者不僅會注意我們所說的內容,也會注意我們陳述方式。如果他們確信我們說的話是真實的,那麼他們就更容易確信我們的陳述方式也是正確的。如果我們是以謙卑和愛心來介紹真理,這是很好的。然而,如果我們傲慢,想增加自己的追隨者,而不是想讓別人愛真理,那麼我們就等於是在鼓勵人們也這樣做,毒害那些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結出聖靈果子的樹。

為真理而堅持立場,有時候也是必要的,即使會產生爭論。同時,牛頓也意識到了自義的動機;有太多的爭論都是因著這種動機而開始的。

就連那些最美善的人也未能完全擺脫[自義]這酵的影響,因此,很容易把對手當作數落的對象,從而覺得自己優越的判斷很了不起。大部分的爭論不但没有節制、反倒往錯誤的方向發展;因此,整體而言,這些爭論並不能帶來什麼好處。這些爭論惹怒了那些應該要被說服的人,也讓那些應該得造就的人反而變得自滿。

基督徒和非基督徒都在觀察我們。因此,我們要願意為基督的真理而堅定地站立,但也要帶著智慧去這麼做;這種智慧能幫助我們明智的選擇戰場;有些戰場是我們就算戰死也要守住的,也有些戰場是跟基要真理無關的。此外,讓我們以正確方式來堅持真理吧,使我們的愛心和謙卑永遠不會受到合理的質疑。

 

本文原刊於《桌邊談》雜誌。

Robert Rothwell
Robert Rothwell
羅伯特‧羅斯威爾是《桌邊談》雜誌的副主編與林格尼事工的資深作者,以及改革宗聖經學院的常駐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