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 - 林格尼爾福音事工
什麼是管家職分?
2023年03月28日
什麼是使人得救的信心?
2023年03月29日
什麼是管家職分?
2023年03月28日
什麼是使人得救的信心?
2023年03月29日

起初…

編者註:這是《桌邊談》雜誌:獨立文章(2023)系列的第十五篇。

聖經的第一句話就為所有的一切設立了建立其上的根基: 「起初,神創造天地。」(創一1)。聖經的第一句話肯定了三個基本點:(1)這世界有一個開端;(2)有一位神;(3)有創造。人們會認為,如果我們可以牢牢地確立第一點,那麼其他兩點就會因邏輯上的必然性而隨之確立。換句話說,如果宇宙確實有一個開端,那麼一定有某事或某人要對這個開端負責;如果有開始,就一定有創造。

儘管並不是人人都如此,但那些接受世俗化教育的人大多數都承認宇宙在時間上有一個起始點。例如,大爆炸理論的倡導者說,宇宙始於150至180億年前的一場巨大的爆炸。然而,如果宇宙是爆炸產生的,那麼它是從什麼地方爆炸出來的?它是從虛無中爆炸出來的嗎?這是一個很荒謬的想法。諷刺的是,大多數世俗主義者承認宇宙有一個開始,卻拒絕相信創造和有神存在。

幾乎所有的人都承認宇宙的存在。然而仍然有些人辯稱,宇宙或外部現實,甚至是我們的自我意識,都只不過是種幻覺,然而只有最頑固的唯我論者(Solipsist)才會說什麼都不存在。一個人必須存在,才能提出什麼都不存在的論點。鑒於有事物存在、有宇宙存在這一事實,歷史上哲學家和神學家一直都在問:「為什麼寧願相信有東西存在?」這也許是所有哲學問題中最古老的一個。那些試圖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已經意識到,基本上只有三個選項可以說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

第一個選項是,宇宙是自存的、永恆的。我們注意到,絕大多數的世俗主義者認為宇宙確實有一個開始,它不是永恆的。第二個選項是物質世界是自存的、是永恆的,從過去直到今天都有人提出這個論點。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個重要的共同點:都認為有些東西是自存的、是永恆的。

第三種選擇是,宇宙是自我創造的。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宇宙是靠它自己的力量突然性地、戲劇性地出現的,儘管這種觀點的支持者沒有使用自我創造這種說法,因為他們明白這種概念在邏輯上是很荒謬的。任何東西要能夠自我創造,就必須要自己創造自己,這意味著它必須在自己存在之前就已經存在,這意味著它必須在同一種關係中同時存在又不存在。這違反了理性的最基本法則——不矛盾法則。因此,自我創造的概念顯然是荒謬的、自我矛盾的、非理性的。堅持這種觀點從神學上來說是說不通的,從哲學和科學的角度來看也是如此,因為哲學和科學都建立在鐵一般的理性法則之上。

十八世紀啓蒙運動的一個主要假設「有神假說」(the God hypothesis)已經淪為解釋外部宇宙存在的一種不必要的方式。在那之前,哲學領域一直都很尊崇教會。整個中世紀,哲學家們無法否認一個永恆的第一因的必要性,但到了啓蒙運動時期,科學已經發展到了用另一種說法來解釋宇宙的存在的地步,人們不再需要求助於一位超驗的、自存的、永恆的第一因或神了。

這個理論就是無生源說(spontaneous generation)—世界是自己蹦出來的。然而,這與自我創造的自相矛盾說法沒有任何本質性的區別,所以當科學界指出「無生源說」的荒謬性時,馬上就出現了一個替代概念。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寫文章說,儘管無生源說在哲學上是不可能的,但漸進式的自我產生卻是可能的。他的理論是,只要時間足夠長,虛無就能以某種方式形成能量,產生物質。

通常用來代替自我創造的術語是機會創造,此時另一個邏輯謬誤就開始發揮作用了——偷換概念。偷換概念是指人們在論證中巧妙地偷換了關鍵詞的含義。在這個例子中人們偷換了「機會」這個詞的概念。機會這個詞在科學研究中很有用,因為它描述了數學上的可能性。假設一個封閉的房間里有五萬只蒼蠅,統計學上的機率可以用來顯示在任何特定的時刻,一定數量的蒼蠅出現在該房間的某個平方英吋的可能性。因此,當人們嘗試科學地預測事物時,制定複雜的可能性商數方程式是一項合理且重要的工作。

然而,用機會這個詞來描述數學上的可能性是一回事,而把這個詞的用法轉而用來描述具有實際創造能力的東西是另一回事。機會要是能對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產生影響,它就必須是一個擁有力量的事物,但機會不是事物,機會只是一個描述可能性的數學概念。既然它沒有存有,也就沒有力量。因此,說宇宙的出現是偶然的——機會以某種能量產生了宇宙,這只是把我們帶回自我創造的想法,因為機會什麼都不是。

如果我們不考慮這個想法,而且理性要求我們不要這樣思考,那麼我們就只剩下前兩個選項中的一個:宇宙是自存的、永恆的,或者說物質世界是自存的、是永恆的。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這兩個選項都同意,如果現在有事物存在,那麼在某個地方一定有什麼事物是自存的。如果不是這樣,現在就不可能有任何東西存在。有一個絕對的科學規律是ex nihilo nihil fit,意思是「不可能無中生有」。如果我們所擁有的是虛無的,那就是我們能擁有的也只有虛無,因為虛無無法產生事物。如果過去有一段時間是什麼都沒有的,那麼我們可以絕對肯定,此時此刻也仍然不會有任何事物。因此有些事物必須是自我存在的,必須能夠提供其他事物存在的力量。

這兩種說法都帶來了許多問題。正如我們所指出的,幾乎所有人都同意,宇宙並不是永遠存在的,所以第一個選項是不可行的。同樣,由於我們發現在物質世界中幾乎所有的事物都表現出了偶然性和突變,因此哲學家們不願意作出結論說宇宙是自存和永恆的,因為自存和永恆的事物是不會被改變或突變的。因此,有人提出這樣的論點:在宇宙深處的某個地方有一個隱藏的、脈衝的核心或電源,它是自存的和永恆的,宇宙中的其他一切都歸功於這個事物的存在。在這一點上,唯物主義者認為,不需要有一位超驗的神就可以解釋物質宇宙,因為永恆的、脈衝的核心存在於宇宙的某處,而不是在宇宙的外部。

這裡有一個語義上的錯誤。《聖經》說神是超然的,這並不是指在位置上的超然,它不是說神住在「上面」或「外面」的某個地方。當我們說神是超然的、超越宇宙時,我們說的是就神的存在而言祂是超然的,是超越宇宙的,祂在本體論上是超然的。任何具有自存能力、能自我存在的事物都必須與任何衍生的、具有依賴性的事物區分開來。因此,如果在宇宙的核心有某種自存的東西,它就會因其本身的性質而超越其他一切事物。我們並不關心神住在哪裡,我們關心的是祂的本質,祂的永存,以及宇宙中其他事物對祂的依賴。

古典基督教的創造觀是神從無創造世界,「無中生有」看起來似乎與「不可能無中生有」的絕對規律相矛盾,很多人也正是以這個理由反對無中創造說。然而,當基督教神學家說神從無中創造世界時,並不等同於說沒有任何東西從無中創造出有來。基督教的觀點乃是:「起初,神…」 是神從無中創造出了有來。神不是無,神是有。神是自存、永存的,只有祂有能力從無中創造事物。神可以講話來創造世界,這是絕對意義上的創造能力,只有神有這種能力。只有祂有能力創造出物質,而不是僅僅從一些預先存在的材料中重新塑造物質。

藝術家可以把一塊方形大理石塑造成一座美麗的雕像,或者通過鋪陳不同的顏色把一塊普通的畫布改造成美麗的圖案,但神創造宇宙的方式不是這樣的。神是用話語來創造世界的,祂的創造是絕對的,因為祂不僅僅是簡單地重塑已經存在的事物。聖經簡短地描述了祂如何做到這一點的。我們在其中看到了「神聖的命令」,或稱為「神諭」。神通過祂命令的力量和權柄來創造。神說,「要有……」,然後就有了神所說的那個事物。這就是神的諭令。沒有什麼能抵擋神的命令,祂創造出了世界和其中的一切。

本節選自《人人都是神學家》,作者R.C. Sproul

本文原刊於《桌邊談》雜誌

R.C. Sproul
R.C. Sproul
史普羅博士(R.C. Sproul)是林格尼爾福音事工的創辦人,佛州桑福郡聖安德烈堂的首任講道與教導牧師,以及改革宗聖經學院的首任校長。他著有超過一百餘本書籍,包括《神的聖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