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快地聽,慢慢地說
2025年03月20日
天國的王和律法
2025年03月31日天國公民的品格

編者注:這是《桌邊談》雜誌:天國生活手冊:登山寶訓系列的第一篇。
馬太在他不朽的福音書作品中介紹耶穌是亞伯拉罕和大衛的後裔,講述了童貞女神跡性地懷孕生下耶穌,以及耶穌逃往埃及後返回拿撒勒的故事。耶穌開始公開傳道時,施洗約翰大聲呼喊:「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三2)。聽到約翰被捕的消息之後,耶穌開始宣講同樣的信息(太四17 )。然而,約翰只是預備道路的人,耶穌卻正是那位彌賽亞。隨後,耶穌聚集了大批追隨者,周遊四方,「宣講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種疾病、各種病症」(太四23 )。
在這樣的序言之後,馬太開始了他福音書中描述耶穌主要教導的五部分的第一個部分。「五」這個數字讓人想起摩西五經,即摩西所寫的五卷書。同樣,提到耶穌登山,也會讓人想到摩西登西乃山接受律法。這種與摩西的聯繫後來透過耶穌的反覆聲明得到了加強:「你們聽過有這樣的話/吩咐…可是我告訴你們」(太五21-22、27-28、31-32、33-34、38-39、43-44 )。馬太福音的信息很明確:耶穌是一位新的、更偉大的摩西,祂的教導和對神律法的應用都像是有權柄的人(參考太七28-29 )。
在馬太福音的開篇演說中,在登山寶訓的開場,耶穌教導跟隨祂的人天國公民具有什麼樣的品格。作為一位大師級的老師,祂以令人難忘的「八福」的形式呈現這些特徵,向那些擁有特定性格特徵的人表達了祝福,並為天國子民添加了兩個比喻性的屬性:鹽和光。就此,耶穌提出將繼承並居住在永恆神國裡的人的十個特徵,呼應了摩西律法中的十條誡命。值得注意的是,當耶穌「看見群眾」時,就向門徒們講話(太五1-2)。
「心靈貧乏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五3)
耶穌開始描繪祂天國公民的肖像,天國公民的其中一個屬性令人驚訝:心靈貧窮。「有福」的意思是永遠蒙神喜愛,這樣的人是那些知道自己心靈貧窮並且有需要的人,就像耶穌所說的關於法利賽人和稅吏的比喻中的稅吏那樣。法利賽人自誇、傲慢,對自己所有的宗教成就感到驕傲,而稅吏則「遠遠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搥著胸說:『神啊,可憐我這個罪人! 」(路十八13)。那些知道自己在靈性上貧窮的人敏銳地感覺到他們對上帝的需要和對祂的依賴。他們祈求憐憫,因為他們知道靠自己的功勞永遠無法站在公義、聖潔的神面前。
「哀痛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太五4)
在下一個祝福中,耶穌肯定了傳道書中闡明的舊約智慧:「往服喪之家,比往宴樂之家還好,因為死是人人的結局,活人要把這事放在心上。」(傳七2 )我們所有人都會有一天死去,基於這一事實,我們應該根據我們永恆的生命來度過此生。因此,「智慧人的心在服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歡樂之家。」(傳七4)頑固不化的享樂主義者最終會否認永恆這一現實,而智慧人會意識到自己最終的命運,並為自己和周圍其他人的罪哀痛。他們明白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對上帝的悖逆,因此他們將自己置於上帝的憐憫之下,並必會得到安慰和寬恕。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太五5)
在自我推銷為主流、社群媒體文化盛行、順從他人被認為是軟弱的品格的時代,溫柔是一種罕見的珍寶。傳統觀點認為,如果你不堅持自己的主張,就很容易被蔑視。另一方面,耶穌卻「心裡柔和謙卑」(太十一29 )。祂向柔和順從的人盡顯溫柔,但會質問傲慢和自我的人。祂使疲倦的人得到休息,驕傲的人卻要獨自背負自己的重擔。神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耶穌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離開神所賜給我們的,我們什麼都不是。因此,聰明、溫柔、謙卑的人會仰望他們至高無上的主的憐憫、恩典和供應。他們躲在上帝的翅膀蔭下,尋求祂的庇護,他們相信承受地土的會是溫柔的人,而非自吹和自誇的人。
「愛慕公義如飢如渴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太五6)
神的國,也就是神統治的國度是公義掌權的國,因神本身的品格無可挑剔、完全公義。這樣,那些「飢渴慕義」的人就會得到滿足。之後耶穌告訴跟隨祂的人,他們的義若不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就必不能進天國(太五20)。就他們而言,他們應該「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這些東西——食物、衣服和住所——都會加給他們」(六33)。你和我真的追求公義、珍惜正直嗎?還是說我們希望受到優待,希望找到能控制或操縱人心、卻讓人意識不到的巧妙方法?耶穌再次切中問題的核心,呼籲人心要喜愛公義。當然,離了基督,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上帝「為了我們的緣故…使那無罪的…成為有罪的,使我們在祂裡面成為神的義」(林後五21)。
「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憫。」 (太五7)
有憐憫的人知道自己需要憐憫,也知道自己在基督裡已經蒙了憐憫(羅十二1)。作為接受憐憫的人,他們向人施憐憫,以仁慈和溫柔的同情心對待他們。這樣,憐憫就平衡了公義。憐憫可能被認為是軟弱,但事實上,得以施憐憫是出於內在的力量,他們知道自己在神的愛中是安全的,並且確信自己在基督裡會被接受、會蒙恩典。同時,他們也意識到自己的脆弱和軟弱,因此對他人很敏感。在這方面耶穌樹立的榜樣與以賽亞的彌賽亞預言一致:「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熄滅的燈火,祂不吹滅。」(太十二20;參考賽四十二3)耶穌以溫柔的關愛和憐憫待人。同樣,神國度的子民也不應該是傲慢自誇的,而應該是謙卑仁慈的。
「內心清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看見神。」(太五8)
誰能說自己心靈純潔呢?就像法利賽人一樣,我們的內心都是骯髒的。因此,耶穌對他們的勸告也適用於我們所有人:「先把杯盤的裡面洗淨,好使外面也可以乾淨。」(太二十三26 )然而,這種潔淨只能由聖靈來做成。同樣的,這種想法在聖經中並不是新的。我們已經在大衛身上看到了這一點,他在犯了嚴重的罪之後祈禱:「求祢用牛膝草潔淨我,我就乾淨;求祢洗淨我,我就比雪更白。神啊!求祢為我造一顆潔淨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堅定的靈」(詩五十一7, 10 )。大衛已經明白罪使人與神隔絕,因此懇求說:「不要把我從祢面前丟棄,也不要從我身上收回祢的聖靈」(詩五十一11)。雖然神永遠不會從真正的信徒身上除去祂的靈,但我們仍必須在聖靈的幫助下潔淨自己,使我們的心變得純潔,有一天能夠見神(林後七1 ; 約壹三2)。
「使人和平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太五9)
每個人都渴望和平,但使人和平的人在哪裡?「使人和平的人」這個詞在新約中只出現在這裡,其動詞形式「使…和好」也只有在使徒保羅的一封書信中用過一次:「因為神樂意使所有的豐盛都住在愛子裡面,並且藉著祂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使萬有,無論是地上天上的,都藉著祂與神和好了。」(西一19-20)這顯示耶穌是最終的和平締造者,透過祂在十字架上的死亡,使我們與神和好。我們既然與神和好了,就被呼召去成就和平,就像神的兒子一樣,我們也將被稱為「神的兒子」。耶穌在這裡宣告的祝福不僅賜給那些珍惜和平的人,也賜給那些積極追求在神和人之間締造和平的人。這些使人和平的人渴望在衝突中實現和解、締造和平的關係,他們緩和而非激化矛盾,平息而非加劇衝突。「脾氣暴烈的人常引起紛爭;不輕易動怒的可平息爭執。」(箴十五18)因此,信徒應該「竭力尋求與眾人和睦,並且要竭力追求聖潔,不然沒有人能見主」(來十二14)。這樣,神的兒子們就反映了天父上帝的樣式,透過天父的愛子在十字架上的血,積極地致力於締造和平。
「為義遭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五10)
耶穌在這裡的話再次違反人的直覺。任何心智正常的人在受到迫害時都不會認為自己是有福的。但耶穌在這裡宣告那些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雖然以上所有的八福都是以第三人稱來表達的,但在這一點上,耶穌直接轉向跟隨祂的人,並額外對他們說:「人若因我的緣故辱罵你們,迫害你們,並且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你們應該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他們也曾這樣迫害。」(太五11-12)。透過被仇恨被辱罵,跟隨耶穌的人加入了舊約先知的高貴行列,他們也遭受了類似的迫害和虐待。他們可能會遭受地上的損失,但他們會得到天上的大獎賞。
「你們是地上的鹽。」(太五13)
同時,耶穌用了鹽和光這兩種不同的比喻,指導仍在地上跟隨祂的人當如何行。關於鹽,耶穌解釋說:「鹽若失了味,怎能使它再鹹呢?結果毫無用處,唯有丟在外面任人踐踏」(太五13)。如果跟隨耶穌的人與周圍的世界沒有什麼區別,他們有什麼好的呢?就像鹽使餐點有滋味,神也呼召信徒調味,甚至要在腐敗的文化中充當防腐劑。相反,耶穌在一個發人深省的註釋中解釋說,鹽一旦失去了味道就完全沒用了。因此,我們不要成為無用的基督徒。
「你們是世上的光。」(太五14)
最後,耶穌將信徒比喻為光。耶穌在其他地方說:「我是世界的光」(約八 12;九5 ),但在這裡祂告訴跟隨祂的人:「你們是世界的光。」這並不矛盾。相反,基督的門徒被呼召成為世界的光,作為光的信徒,他們自己也已經成為「光明之子」了(約十二36 )。接著,耶穌展開說明光的比喻:
「建在山上的城市是無法隱藏的。人點了燈,不會放在量器底下,而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人。照樣,你們的光也應當照在人前,讓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又頌讚你們在天上的父。」(太五14-16)
雖然我們不是因好行為而得救,但我們得救是為了有好行為、榮耀天上的父。
在登山寶訓一開始,耶穌就為跟隨祂的人提出了一系列作為祂門徒的標誌性的品質:心靈貧乏、為罪哀慟、溫柔、對公義有深深的渴慕、憐憫人、心裡純潔、積極成為和平使者,以及為了公義忍受逼迫。這一系列特徵與世界價值觀明顯不同,其中包括崇尚引人自豪的獨立、為享樂而活、強勢的性格、為成功不惜一切代價、嚴厲且粗魯、道德墮落敗壞、爭強好勝、過度敏感、高度警惕以確保自己的權利永遠不會受到侵犯。此外,基督的門徒應該為文化調味,並像神的光一樣照在世上。透過效法這十個特徵,並在內住的聖靈的幫助下,跟隨耶穌的人就得以證明是神國度的公民,此時此地就已經是了,並且永遠都是。
本文選自《天國生活手冊:登山寶訓》系列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