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國的領地 - 林格尼爾福音事工
神國的君王
2023年12月20日
擁有神國
2023年12月23日
神國的君王
2023年12月20日
擁有神國
2023年12月23日

神國的領地

編者注:這是《桌邊談》雜誌:上帝的國度系列的第四篇。

任何國王的權力都有界限,這界限就是國家的國界。如果將這一普世性的公理應用在基督的國度上,我們的眼界與信心之間就會存在一種張力。聖經宣告,地和其中所充滿的,都屬耶和華(詩二十四1),然而世人卻敵視神的治理,決意要遠離神、掙脫神主權的統治(詩二3)。面對世人的叛逆,神宣告祂已經立祂的君在錫安的聖山上了(6節)。相信基督中保性的治理,相信祂使我們降服、歸向祂,相信祂治理、保護我們,相信祂克制、征服祂和我們的仇敵(《威斯敏斯特小要理問答》26問),對於祂國度的百姓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安慰。祂是教會的最高元首(弗一22;西一18),然而,聖經預言基督的王權將超越祂對教會屬靈的統治權。

聖經經常用地理學術語來描述基督統治的範圍。祂的統治從這海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詩七十二8)。撒迦利亞書十四章9節預言了有一天主要作全地的王。但以理書指出,到那時,世界上所有的國都將被打碎滅絕,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存到永遠的國(但二44)。我們最好將這種地理性的範圍看作是永恆性的,當神創造新天新地的時候就會實現,屆時一個伊甸園般的、公義完美的新世界將會取代被罪所詛咒的舊世界(賽六十五17;彼後三13;啓二十一1)。也許這個將來的國最重要的特徵就是王在百姓的中間(撒二5,10-11)。雖然今天的教會處在一個遭受敵對的環境中,但它有一個蒙福的盼望,就是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國度都將衰敗,而神的國終將得勝。儘管教會今天仍處在衝突之中;但到了那時候,教會將要得勝,在王的面前享有真正和平與公義的地位。

舊約對應許之地的關注對於國度神學具有啓發性的意義。舊約神學的大部分內容都與以色列人佔領、繼承、驅逐和重回這片土地有關。最初神對土地的應許是神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的一個組成部分。神應許給亞伯拉罕一塊土地,其地理位置是從幼發拉底河一直延伸到埃及河(創十二7;十五18-十七8)。雖然主向亞伯拉罕應許他的後裔將永遠擁有這塊土地,但亞伯拉罕最多只是象徵性地擁有這塊土地,因為他所擁有的只是一個洞(創十三17; 二十三)。亞伯拉罕知道,土地的應許不僅僅是泥土地而已,因為他最關心的是天上更美的家鄉(來十一16)。從某種意義上說,亞伯拉罕的經歷反映了教會的經歷:他「現在」所擁有的土地並不等同於「尚未」到來的事實。這個有關土地的神學是神國度的一個實體性的教導。

首先,土地是應許而來的。雖然這個應許是確定的,但這個應許中有一個地理要素,不僅在亞伯拉罕那裡沒有實現,在他的後裔那裡也沒有實現。在長達四百多年的時間裡,亞伯拉罕的後裔一直是異國他鄉的臣民,看不到什麼希望來實現這一古老的應許。但是,神自己更新了祂的應許(出六8;十三5,11),這一國的國民邁出了實現應許的第一步。出埃及的那一代人從未跨過約旦河,但就像他們的先祖亞伯拉罕,儘管他們沒有看到應許的實現,他們卻相信了這個應許。現在的教會也是如此。憑著信心,我們知道溫柔的人將承受地土(太五5),亞伯拉罕屬靈的後裔將承受世界作為產業(羅四13)。這超出了我們「現在」所能經歷的,但這是神的應許。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基督已經為祂的子民預備了地方(約十四2;來六19-20)。

第二,這片土地繁榮富饒。主形容那地美好寬闊,流奶與蜜(出三8)。這是一個比喻,說的是這塊土地豐饒多產。土地的繁榮生動地描繪了屬於得救之人的祝福。成為神所救贖的子民就意味著精神上的富足。用保羅的話說,神在基督裡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弗一3)。基督徒的「流奶與蜜」之地就等同於天國。

第三,土地上是有人居住的。在以色列人被埃及人奴役的那些年裡,神應許賜給以色列人的那塊地並非一直處於休耕或無人居住的狀態。主說,這塊土地上原本居住著的是比以色列更強大的民族(申七1)。這些原住民的存在對以色列的信心來說是一個既成的問題,也是一個潛在的信仰方面的威脅。為了應對這一威脅,主警告以色列人不要與原居民一起住在這塊土地上,也不要與他們簽訂任何條約,以免陷入網羅而得罪神(出二十三32-33)。相反,他們要把當地人的神像「盡行拆毀「,「打碎他們的柱像」( 24 節)。然而,以色列人沒有聽從這一警告,導致他們後來被逐出了這片土地。

信心的問題是真實存在的。迦南人是如此強大、能徵善戰,而以色列人如此軟弱,又沒什麼打仗的經驗,如何獲得這塊土地就成了以色列人迫在眉睫的問題。土地確實是神的恩賜,但如何得到這個恩賜似乎又是另一件事。原居民不可能自願離開,他們會為保衛家園而戰。以色列人贏得這場戰鬥的希望非常渺茫。主解釋以色列人佔有這塊土地的過程,描繪了信徒在屬靈方面是如何戰勝罪的轄制的。

與迦南人的徵戰有兩個方面:一方面神會為以色列人徵戰,另一方面以色列人也必須為自己而戰。主向祂的百姓承諾祂將會剪除祂的仇敵,消滅他們,使他們轉背逃跑(出二十三23,27)。祂會派遣祂的使者在他們前面,他們必須聽從主的使者的話(第 20、23 節)。除了在前面領路的天使,神還會使人驚駭擾亂,也會打發黃蜂在以色列人面前驅趕迦南人(第 27-28 節)。這兩個都是比喻,指的是使人恐懼的事物。

應許之地既是指神子民最終的目的地,也是指通往目的地的旅程,我們日常的生活。進入安息之地是信徒最終的目標。

征服迦南的事例表現了神與祂子民之間的合作。神應許將迦南地賜給以色列人,並驅逐阻礙他們的應許成就的迦南人,從而取得並確保他們的勝利。儘管如此,以色列人還是不得不跨過約旦河,在殊死戰鬥中趕出敵人(申九3)。他們相信神已經使他們得勝,於是便進入那片土地,在必勝的榮光之下戰鬥。以色列人只有遵從神的命令,以刀劍相搏,才能佔有這塊土地。奪地之戰是殘酷無情的,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

奪地之戰描繪了信徒與罪徵戰的過程,成聖是漸進式的。儘管基督已經替我們勝過罪,破壞了罪對我們的轄制,但罪並不會因為我們已經得救就遠離我們。如果我們試圖用自己的力量與罪抗爭,將注定會失敗,因為罪比我們更強大。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沒有努力穿上神的全副軍裝與罪徵戰,我們也將注定失敗。但是,如果我們加入神已經應許基督得勝的這場戰役中,我們就能享受得勝。即使我們戰勝了某個具體的罪,也決不能放鬆警惕,因為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了罪和引誘人犯罪的迦南人,一次的勝利只會引來下一次的衝突,戰爭標誌著我們現在正在經歷天國。

第四,這塊土地是神同在的地方。在「紅海之歌」中,摩西在他的頌歌中提到神將把祂的子民帶入那片土地:「禰要將他們領進去,栽於禰產業的山上。耶和華啊,就是禰為自己所造的住處」(出十五17)。從一種特殊的屬靈意義上來說,在這塊地上就是主所在的地方;就是在祂的面前。主充滿恩典地向摩西保證祂必親自與摩西同去,使他得安息(出三十三14)。「安息」的概念成了土地和神同在的同義詞(詩一三兒13-14)。安息是主所在的地方,標誌著祂的同在。從這個意義上說,土地指向了每個信徒在神的國度要經歷的最終的安息,天國是神的榮耀同在的地方,也是信徒永恆的家(彼前一4)。從另一個意義上說,它與信徒在安息日敬拜的場所相類似,神在那裡與祂的子民相會。敬拜的場所是神國度的彰顯。

應許之地與天國的神學教義之間有著重要的關聯。兩者都是真實存在的地方。應許之地象徵著神與祂的子民同在,象徵著神保護和供應祂所救贖的子民。這塊土地的終極意義是象徵著((圖畫性的預言)神普世性的、永恆的國度,是神與人神聖的同在以及隨之而來的終極的平安。應許之地既是指神子民最終的目的地,也是指通往目的地的旅程,我們日常的生活。進入安息之地是信徒最終的目標。天國近了。

本文選自上帝的國度系列合集。

Michael P.V. Barrett
Michael P.V. Barrett
邁克爾·P.V·巴雷特博士(Michael P.V. Barrett)是密歇根州大急流城的清教改革神學院(Puritan Reformed Theological Seminary)的學術事務副院長、學術院長和舊約聖經教授。他的著作包括《從摩西開始: 在舊約中尋找基督的指南》(Beginning with Moses: A Guide to Finding Christ in the Old Testament)和《生活的智慧:52篇舊約沈思錄》(Wisdom for Life: 52 Old Testament Medi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