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二十二篇的苦難與榮耀 - 林格尼爾福音事工
聖靈的事工
2021年02月18日
永垂青史的神學家:加爾文
2021年02月18日
聖靈的事工
2021年02月18日
永垂青史的神學家:加爾文
2021年02月18日

詩篇二十二篇的苦難與榮耀

 

詩篇二十二篇以人類歷史上最痛苦的呼喊開始:「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這是耶穌在十字架上受苦最深的時候所說的話。祂的苦難在那時是獨一無二的,因為祂為祂百姓的罪獻上了自己。所以,我們往往把這一聲呼喊看成是耶穌獨有的。但這樣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耶穌並沒有發明獨特的詞語來解釋祂的苦難。相反地,祂是在引用詩篇二十二1。這些話最早是由大衛說出來的,而大衛是代表上帝所有的百姓說的。我們需要反思這些話和整篇詩篇,因為它們與基督和祂所有的百姓有關,如此才能充分理解它們的涵義。

這篇詩篇的開頭以大衛在痛苦中的禱告為主(1-21節)。大衛首先表達的是自己感覺被上帝拋棄的經歷。這是上帝的僕人所能經歷到的痛苦中最強烈的一個 ── 不只被敵人包圍(7、12-13節),不只是身體正承受著可怕的痛苦(14-16節),更是感到上帝不聽他的禱告也不關心他的痛苦。這不僅僅是大衛的經歷。這是所有上帝的百姓在面對可怕的麻煩時所經歷到的處境。我們不禁要問,當我們處於這樣的苦難當中時,我們慈愛的天父怎麼能袖手旁觀呢?

然而,即使在這種極度的苦難中,大衛也從未失去信心,也沒有陷入完全的絕望。他的痛苦使他開始禱告,禱告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的上帝」。即使他感到痛苦,並且對上帝的做為感到疑惑,他依然沒有放棄「上帝是他的上帝」這樣的認識。在他的痛苦中,他闡述了這樣的信心。他記得上帝過去在以色列歷史上所展現的信實:「  我們的祖宗倚靠你;他們倚靠你,你便解救他們。他們哀求你,便蒙解救;他們倚靠你,就不羞愧(4-5節)。」接著,大衛又想起上帝過去在他個人生命中的關懷:「但你是叫我出母腹的;我在母懷裡,你就使我有倚靠的心。我自出母胎就被交在你手裡;從我母親生我,你就是我的上帝(9-10節)。」詩篇中反復出現的一種屬靈解藥,就是仔細回想中上帝在過去所展現的信實,藉此讓自己確信祂現在也依然是信實的。

大衛懇切地祈求上帝的解救,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他心中的盼望。他知道上帝能幫助他,於是他求助於上帝,視上帝為唯一的幫助:「耶和華啊,求你不要遠離我!我的救主啊,求你快來幫助我(19節)!」即使在最深的苦難中,我們也決不能停止禱告。

加爾文在他的註釋書中總結說:被上帝遺棄的感覺,遠非基督所獨有,也非信徒所罕見的,而是信徒經常、頻繁的掙扎。他寫道:「在敬虔的人當中,沒有一個人不是每天都親自經歷同樣的事情。按照肉體的判斷,他以為自己被上帝丟棄、離棄了,然而他卻憑著信心領悟上帝的恩典,這恩典是向感覺和理智的眼睛隱藏的。」我們不要以為過基督徒的生活是容易的,也不要以為我們不用天天背負十字架。

這首詩不僅是每一個信徒的經歷,也是對耶穌所受之苦的一個非常顯著且具體的預言。我們從「犬類圍著我,惡黨環繞我;他們扎了我的手,我的腳。我的骨頭,我都能數過;他們瞪著眼看我。他們分我的外衣,為我的裡衣拈鬮(16-18節)。」這句話中,我們特別清楚地看到了釘十字架的場景。在這裡我們看到,這首詩確實在耶穌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實現。

耶穌知道這首詩,並引用它的第一句話來認同我們的苦難,因為祂在十字架上承受了我們的痛苦和折磨。「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來二14)。」耶穌確實透過成為我們的代替者和贖罪祭來拯救我們。

在這首詩的第二部分,情緒和語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痛苦的禱告轉為熱烈的讚美。詩人的口充滿了讚美:「我要在聚會中讚美你(22節)。」他呼籲他的弟兄與他一起讚美:「你們敬畏耶和華的人要讚美他(23節)!」

這熱烈的讚美是為上帝計畫的成功而發出的。在該詩篇開頭的時候,失敗似乎是注定的,但現在卻被勝利所吞滅。這個成功將不只是個人或個體的成功,而將是全世界的成功。這個讚美建立在豐盛的應許上:「地的四極都要想念耶和華,並且歸順祂;列國的萬族都要在你面前敬拜…… 地上一切豐肥的人必吃喝而敬拜;凡下到塵土中─不能存活自己性命的人─都要在他面前下拜(27、29節)。」苦難過後,就是一個世界性國度的榮耀。

上帝的成功不僅會影響全世界,而且會跨越世代:「祂必有後裔事奉祂;主所行的事必傳與後代(30節)。」這裡所描繪的不是主的計畫短暫的成功,而是保證說苦難的時局將會促使認識上帝的知識在世界各地廣為傳播。當然,自從五旬節以來,我們已經看到了這個應許的應驗。今天,在世界各地,耶穌都被人們所認識和敬拜。即使這個世界上的苦難還在繼續,我們也看到了基督的應許實現了:「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不能勝過他(太十六18)。」

這個成功是主的作為,「因為國權是耶和華的;祂是管理萬國的(28節)。」祂是積極主動的;祂最終讓祂的計畫獲得勝利。主透過祂所使用的器皿來實現祂的勝利。而大衛將自己視為上帝的器皿之一,尤其是在宣揚他上帝的善良和憐憫時:「我要將你的名傳與我的弟兄(22節)。」第22節也是耶穌說的,正如希伯來書二12告訴我們的那樣(這段引文再次表明,新約聖經是多麼充分地看到耶穌在詩篇中說話)。

詩人的確是在宣揚上帝的名,特別是祂的救贖與憐憫:「因為祂沒有藐視憎惡受苦的人,也沒有向他掩面;那受苦之人呼籲的時候,祂就垂聽(24節)。」這樣的宣告對上帝在世上的使命至關重要。正如加爾文所寫的:「上帝只藉著話語來生養和繁衍祂的教會。」那些經歷過上帝憐憫的人必須把這樣的經歷告訴別人。

雖然上帝使用器皿來完成祂的目的,但榮耀唯獨只屬於祂,因為是祂藉著工具行事、並確保其成功的。為此,這首詩以這樣堅定的肯定結尾:「這事是祂所行的(31節)。」我們的上帝垂聽我們的禱告,實現祂的應許,並使我們充滿讚美。「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遠。阿們!(羅十一36)。」

為了能夠恰當地運用詩篇二十二篇、並試著了解它,我們必須從中明白教會歷史的方向:先是受苦,然後是榮耀。我們也必須明白教會和基督徒個人的信仰生活模式。這個模式是這樣的:在這個墮落的世界裡,真實且無法逃避的生活問題,應當促使我們去禱告。禱告應當促使我們記得和默想上帝的應許,包括那些在過去實現的應許,和我們相信在將來會實現的應許。記住上帝的應許,將能幫助我們讚美祂,這也是我們本應該做的。當我們讚美祂的時候,我們可以繼續以恩典和信心來面對每天侵入我們生活中的問題。

 

本文原刊於《桌邊談》雜誌,摘自葛福雷所著的《愛上詩篇(Learning to Love the Psalms)》

W. Robert Godfrey
W. Robert Godfrey
羅伯特 ‧ 葛福雷博士是林格尼爾事工的教學夥伴,與加州西敏寺神學院的榮譽主席與教會歷史榮譽教授。他也是林格尼爾教學系列課程《教會歷史綜覽》(A Survey of Church History)的名師,並有許多著作,包括《拯救宗教改革》(Saving the Re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