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中的上帝的百姓
2022年09月21日身為兩國公民
2022年09月28日我們心中的永恆
編者註:這是《桌邊談》雜誌:兩個世界之間系列的第三篇。
很少有什麼事比參與一場婚禮更能讓人體會到面對面看到基督的美好。1632年1月14日,蘇格蘭長老會牧師並神學家撒母耳.盧瑟福(Samuel Rutherford)寫了一封信提請大家注意這一現象。他寫道:「我們對基督的愛應該從地上開始,在地如在天;因為即使新娘再喜愛婚紗,她對新郎的喜愛都遠勝於喜愛婚紗。
如果你參加過婚禮,就會很欣賞盧瑟福的觀察。當新娘走在紅毯上時,無論她的禮服有多漂亮,她的目光都不會停留其上,她的注意力都一定會在即將成為她丈夫的那個男人身上。盧瑟福展開說明這個例子,以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看到天堂真正奇妙的地方。他繼續寫道:「因此,在來世,儘管我們身著榮耀的華袍,卻也不會被這環繞著我們的榮耀影響太多,因為屆時我們會看到新郎喜樂的面容,有祂親自同在。」盧瑟福的舊體散文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不管天堂有多麽令人驚嘆,真正令天堂如此奇妙的原因是我們將真正看到救主的面光。作為新娘的教會將與作為新郎的耶穌在一起,他們將從此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在盧瑟福寫下這封著名的書信將近兩個世紀之後,一位名叫安妮·庫桑(Anne Cousin)的英國詩人根據盧瑟福的「甜言蜜語 」寫下了著名的贊美詩《玉漏沙殘》(The Sands of Time Are Sinking)。其中一段詩節特別概括性地表達了榮耀中的基督的場景。
新娘不見華裳,眼中只有她摯愛新郎的臉龐;
我亦不見榮光,眼中唯有恩典的王;
不看祂被賜予的冠冕,只定睛仰望祂被釘穿的手掌;
那羔羊是以馬內利之國的全部榮光。
在永恆的這一邊,基督徒的生活就像是訂婚後的生活,每天都活在對婚禮那一日的期待中。作為基督徒,我們活在已經與基督訂婚但尚未舉行羔羊婚宴期間。我們要像准新娘一樣,充分利用任何一個機會預備與愛人一起生活。因此,我們渴望在天上看到基督,這個期望必須指導我們如何在地上憑著信心生活。
我們渴望在天上看到基督,這個期望必須指導我們如何在地上憑著信心生活。
在一個更基本的層面上,訂婚夫婦急切的心情暴露了所有人共同的基本願望:對永恆的憧憬。傳道者在傳道書第三章9-11節中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作工的人在自己的勞碌上得到什麼益處呢?我看神給予世人的擔子,是要他們為此煩惱。神使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而且,神把永恆的意識放在人的心裡,雖然這樣,人還是不能察覺神自始至終的作為。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這段經文如何從兩個方面教導我們渴慕永恆。首先,我們被告知,「神使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第11節)。」一位現代註釋書作者稱這節經文是「整本聖經中關於神聖護理最偉大的陳述」。這段文字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是因為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事物並不美好。傳道者並非沒有意識到世上充斥著的醜陋,他在第9節的提問呼應了伊甸園中的詛咒。「作工的人在自己的勞碌上得到什麼益處呢?」這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法,而是真實地表達了現實生活中的壓力(見一3)。辛勤勞作卻收穫甚微,這顯然是傳道人親眼所見的事實。「我看神給予世人的擔子,是要他們為此煩惱。」(三10)
確切地說,聖經清楚地肯定了工作的意義。在墮落之前,上帝命令亞當和夏娃履行他們的職責,並應許他們的勞作會帶來豐收(創一28-31;二15-17;傳三13)。但在墮落之後,工作卻變得勞苦(創三年17-19)。我們不再在繁茂的伊甸園中勞作,而是在長滿了荊棘和蒺藜的曠野這樣令人挫敗的惡劣的條件下工作。正如傳道者在傳道書二章23節中的哀嘆:「工作痛苦又煩惱」。當我們在事業上面臨困難,在職場上遭遇不公,在工作中失敗的時候,我們就面對著一個痛苦的事實,即這個墮落的世界不會產生持久的收益。工作中的不如人意提醒我們,我們是為了某種比愛好和事業更能滿足我們的需求的更偉大的事物被造的。
但希望還是有的。上帝告訴我們神使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傳道書第三章11節中的「萬物」讓人回想起第1節中的「萬事」:「萬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我們生活在一位有主權的創造主的看顧之下,這照亮了我們對一切事物的理解。根據祂護理的旨意,我們得知出生和死亡、種植和採集、哀悼和舞蹈,戰爭與和平都各有其時。所有的事物全都在上帝的掌控之中。生活的美妙之處在於發現上帝是如何按照祂完美的設計來安排每一個細節的。
傳道書三章11節是舊約的羅馬書八章28節。在羅馬書八章28節中,使徒保羅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的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請注意,保羅並沒有說所有的事情都「是」好的,而是說所有的事情都互相效力,「為了」好的事。那麼什麼是好呢?好就是被塑造成基督的樣式(第29節)。基督徒都會經歷生命季節的嚴寒酷暑,如果我們知道上帝利用每一個環境來塑造我們,使我們越來越像祂兒子的形象,我們就因此感到安慰。
1662年8月24日,超過兩千位牧師因不願遵守「公禱書」(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而被逐出英國教會。這肅穆的一天遙指歷史上另一個8月24日:1572年的同一天,數千名法國胡格諾派教徒被屠殺,這天被稱為「聖巴托羅繆節大屠殺」(Black Bartholomew’s Day)。因不從國教而被驅逐的其中一位牧師名叫托馬斯·華生(Thomas Watson),華生牧師是一位清教徒,他根據羅馬書八章28節寫了一本名為《神聖甘露》(A Divine Cordial)的短書作為回應,以安慰正在受苦的基督徒。他觀察到,「最好的事和最壞的事都在偉大的主宰上帝的手中,上帝使它們都為聖徒的好處而共同效力、互相作用」。不可否認,這個世界常常是冷酷無情的,充滿了令人心痛的事。然而,神的做法極其美好,令人喜悅的事、令人痛苦的事,神都使用,為了使我們變得更像基督。失望以其獨特的方式使我們更加渴望與祂同在。
第二,我們被告知,上帝「把永恆放在人的心裡」(傳三11)。奧古斯丁以此作為他的著作《懺悔錄》(Confessions)的開頭,他說「贊美祢是人的願望,是祢創造的一小部分。你激起人以贊美祢為樂,因為祢為祢自己造了我們,我們的心不安,直到它在祢裡面安息」。古代傳教士和教父都肯定我們在被造時就對上帝有認識,對永恆有渴望。奧古斯丁要我們注意,如果不在基督裡認識上帝,我們就會感到不安,而傳道書中的傳道者則提出了一個稍有不同的觀點。通過強調陽光下生命的虛無,他促使我們認識到我們對永恆的天然的認識。
請注意傳道者是多麼頻繁地表達他感知到了上帝的作為。他明白神給人工作是一種恩賜(傳三10,13),神使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第11節a),神把永恆放在人的心裡(第11節b),神的目的是難以測透的(第11節c),神的計劃會持續到永遠(第14-15節),神會審判義人和惡人(第16-22節)。簡而言之,傳道者知道神的道路是美好的,不可理解的,而且是永恆的。雖然我們是有限的、墮落的生物, 「不能察覺神自始至終的作為」(第11節),但上帝給了我們能力,使我們能夠辨識出歷史的目的,認識我們的有限性應該會增加我們對神的依賴。我們要從永恆的視角來過現今的生活。
然而,罪扭曲了這種觀點:我們不再把工作當作上帝所賜的禮物,而把它當成成就個人的平台;我們不再將時間視為應該被珍惜的美好事物,而是看作可隨意揮霍、無足輕重的東西;我們不再將歷史理解為上帝護理性的統治的舞台,而成為了強者掠奪弱者的遊樂場。永恆的生命不再是我們所渴望的,而淪為了那些只為一時而活的人嘲弄我們的笑柄。傳道書教導我們,這種宿命論是徒勞的。我們被造是為了認識上帝。除了有神同在的永恆之外,沒有什麼能滿足我們最深的渴望。
好消息是,基督已經為有罪的人提供了永遠居住在上帝面前的途徑。正如使徒彼得所說:「因為基督也曾為罪受苦,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引我們到神面前」(彼前三18)。這個永恆的盼望是我們生活的目的。作為從今世走向來世的朝聖者,我們每天早上醒來都急切地等待著我們的王歸回。我們認識到,每個主日都是永恆的預嚐,在一周其餘的時間里,我們都在數算著日子過的,知道即使我們的辛勞也被上帝使用來為我們準備以馬內利之地。
1683年「聖巴托羅繆節大屠殺」紀念日的早晨,威廉·佩恩(William Payne)去向他的老朋友約翰·歐文(John Owen)告別,同時他告訴歐文他的最後一本書即將出版。歐文對此的回應令人難忘:
聽到這本著作即將付印我很高興;但我的兄弟佩恩,我期待已久的那一日終於來了,在這一天,我將以另一種方式看到那份榮耀,這是我在這一世從沒有過的體驗,也是這一世我做不到的。 歐文的臨終見證是為了提醒他的會眾關注永恆。歐文想讓他們知道,要在天上親眼看到基督,唯一的辦法就是先在地上憑著信心看到祂。
本文原刊於《桌邊談》將探討在這兩個世界之間忠心服侍主的各方面含義,幫助信徒在地上負責任地行事,儘管他們真正的家在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