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堡壘:馬丁‧路德 - 林格尼爾福音事工
宗教改革及其背後的男人們
2022年10月26日
翻譯王子:威廉·丁道爾
2022年11月04日
宗教改革及其背後的男人們
2022年10月26日
翻譯王子:威廉·丁道爾
2022年11月04日

真理的堡壘:馬丁‧路德

編者註:獨立文章系列的第二篇。

馬丁‧路德是一位歷史巨匠。有些人認為,他是歐洲第二個千年中最重要的人物。馬丁‧路德是改教家的先驅,是第一位上帝使用以轉變基督教和西方世界的人。他也是德國宗教改革的領袖,這是無可厚非的。在教會腐敗和背道的日子裡,他勇敢地捍衛真理;路德強而有力的證道和文字作品幫助教會恢復了純正的福音。除了耶穌基督和奧古斯丁之外,關於路德的著作應該是歷史上最多的了。

路德出身於一個勤奮的家庭。1483年11月10日,他出生在一個德國的小鎮艾斯萊本(Eisleben)。他的父親漢斯是一名銅礦工,最終從礦場、冶煉廠和其他商業專案中的分成取得了一些財富。他的母親很虔誠,但有些迷信。路德在羅馬天主教會的嚴格管教下長大,他父親也很勤奮地培養路德,想把他培養成一名成功的律師。在這條路上不斷奔走的路德後來在艾森納赫(Eisenach,1498-1501)上學,然後在艾夫特大學(University of Erfurt)攻讀哲學,於1502年獲得大學的文學學士學位,並於1505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

1505年7月,在路德21歲那年,他的生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轉變。路德經歷了一場強烈的雷暴,並被附近的閃電擊倒在地。他嚇壞了,就向天主教守護礦工的聖人喊道:「聖亞納救救我,我願意成為一名修士!」路德在風暴中僥倖存活,便兌現了他那充滿了戲劇性的誓言。兩週後,他進入了艾夫特的奧古斯丁修道院。路徳的父親感到很憤怒,因為很顯然路德浪費了他所受的教育。然而路德卻決心兌現他的誓言。

迷失在自義中

在修道院裡,路德不得不靠著行律法來獲得上帝的接納。他寫道:

「我以禱告、禁食、守夜和寒冷來折磨自己;光是嚴寒就可能要了我的命…要不是為了尋求上帝,我這樣做還能為甚麼呢?上帝應該要注意到我在嚴格遵守修道會和苦行的生活。我經常在夢中行走,又生活在真實的偶像崇拜中,因為我不相信基督:我只認為祂是一位坐在彩虹之上、嚴厲又可怕的審判官,正如人們描繪的那樣」。在其他著作中路德回憶道:「當我還是一位修士的時候,將近十五年的時間我每天都要獻祭,這使我感到非常疲憊。我用禁食、守夜、禱告和其他非常嚴格的工作來折磨自己。我迫切地想以行為稱義」。

1507年,路德被任命為神職人員。第一次舉行彌撒,也就是他第一次拿著聖餐的餅和杯的時候,由於他非常敬畏變質說(transubstantiation)(譯註:認為聖餐中的餅和杯子真實地變成了基督的身體。),以至於他幾乎昏倒了。路德承認:「我很驚慌,整個人嚇壞了。我心想,『我是什麼人,要如何才能抬起雙眼或舉起雙手來面對莊嚴的上帝?因為我不過是塵土和灰燼,還充滿了罪惡,然而我卻正在對永生、永恆且真實的上帝說話』」。恐懼化作他的苦難,他很掙扎,不知道是否得著上帝的接納。

1510年,路德被派往羅馬,親眼目睹了羅馬教會的腐敗。他登上了Scala Sancta(聖階),據說這就是耶穌在彼拉多面前時所登的階梯。根據傳說,台階從耶路撒冷被搬到了羅馬。祭司們宣稱,若是有人跪著爬聖階,上帝就會赦免他們的罪。路德也這樣做,他一邊複誦著主禱文,親吻每一步台階,渴求與上帝和好。然而,踏上最高的台階時,他回頭一看,心想:「誰知道聖階是不是真的?」因此,他並沒有覺得離上帝更親近了。

路德於 1512年在威丁堡(Wittenberg)大學獲得神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該大學的聖經教授。值得注意的是,路德在接下來的三十四年裡一直擔任此教職,直到 1546年他去世。路德被一個問題困擾了好久:一個有罪的人如何在聖潔的上帝面前被算為義?

1517年,一位名叫約翰‧台徹爾(John Tetzel)的道明會(Dominican)傳教士開始在威丁堡附近出售贖罪券,聲稱該券能赦免人的罪。這種愚蠢的做法始於十字軍東征期間,目的是為教會籌集戰爭資金。平民可以從教會購買一封信,據稱這封信能將死去的親人從煉獄中解救出來。羅馬當局因這場騙局獲益匪淺,收益被教皇利奧十世(Pope Leo X)用來翻新羅馬聖彼得大教堂。

如此駭人聽聞的惡行激怒了路德,他決定必須就此事進行公開辯論。1517年10月31日,路德將《九十五條論綱》釘在威丁堡教堂的前門上,這份論綱講了關於贖罪券的事。當時學術辯論的普遍做法就是將這樣的論綱釘在教堂門口。路德希望引起教職工冷靜的討論,並沒有希望就此開啟一場公開的改革。然而,有一份副本落入了一位印刷商的手中,《九十五條論綱》在幾週內被印刷並傳遍了德國和歐洲。一夜之間,路德成了英雄。就這樣,宗教改革基本上誕生了。

塔樓的經歷

路德當時可能還沒有真正信主。在屬靈掙扎中,路德開始對羅馬書一章17節非常著迷:因為上帝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路德將經文當中「神的義」理解為主動的義(active righteousness),也就是上帝懲罰罪惡報應性的公義(avenging justice)。因著這種理解,他承認自己痛恨上帝的公義。但是,當路德坐在威丁堡教堂的塔樓上默想這節經文並嘗試明白其含義的時候,他寫道:

「雖然作為一名修士我的生活無可指責,但我仍覺得自己在上帝面前是個罪人,所以我的良心極度不安。我不相信上帝會因為我的補贖(satisfaction)而平息忿怒。我不愛上帝,是的,我恨惡懲罰罪人的公義上帝。儘管可能不是褻瀆,但是我肯定私下偷偷地抱怨上帝,我對上帝生氣說:「好像真的永遠都不夠。可憐的罪人因原罪而永遠迷失,被十誡的律法所壓垮,在各種災難中受苦還不夠,上帝還要以福音使罪人痛上加痛,藉由福音以祂的公義和憤怒來威脅我們!」因此,我很憤怒,良心激動不安。儘管如此,我還是在羅馬書的經文中不厭其煩地求問保羅,迫切想知道聖保羅想表達什麼。

當我晝夜默想經文時,靠著上帝的憐憫,最終我注意到了經文的上下文,即「因為上帝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從此我開始明白,上帝的義就是義人靠著上帝所賜的信心而活。這就是經文的意思:福音顯明上帝的義,即被動的義(passive righteousness),也就是充滿憐憫的上帝使我們因信稱義,正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當時,我感覺自己完全重生,天堂的大門向我敞開,我直接進入了天堂。整本聖經的另一面完全在我面前敞開。於是,我憑著記憶快速地瀏覽了聖經,發現其他術語也有一些類比,例如,上帝的工作指的是上帝在我們身上所做的工,上帝以祂的大能使我們變得剛強,上帝的智慧使我們變得聰明,同樣的還有上帝的膀臂、上帝的救恩、上帝的榮耀。

路德歸信的時間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路德早在1508年就成為基督徒了,但路德自己卻說是1519年,也就是在他張貼《九十五條論綱》兩年以後。更重要的是真正的歸正。路德開始意識到救恩是給罪人的禮物,不是給義人的獎賞。人得救不是靠自己的善行得救,而是靠著相信基督已經完成的工作。因此,唯獨因信稱義成為了宗教改革的核心原則。

攻擊教皇的權柄

唯獨因信稱義的教義與羅馬因信心和行為稱義的教導相衝突。因此,教皇譴責路德在宣揚「危險的教義」,並傳喚他到羅馬。路德拒絕,並於1519年被召到萊比錫(Leipzig)與著名的天主教神學家約翰‧艾克(John Eck)進行公開辯論。在辯論中,路德堅稱教會議會是有可能犯錯的,這一點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和胡斯(John Hus)也曾經提出過。

路德接著說,教皇的權柄是一個新發明。他宣稱這種宗教迷信與尼西亞會議(Council of Nicaea)和教會歷史是相敵對的;更嚴重的是,教皇的權柄與聖經是相違背的。因為路德的這一立場,他激怒了羅馬教會的權力核心—教皇。

1520年夏天,教皇發布了一份加蓋了教皇印璽的紅印詔書。文件開頭寫道:「主啊,求祢起來,審判祢自己的案件,因為有隻野豬侵入了祢的葡萄園」。教皇用這些話指責路德是一隻不服約束的野獸。路德的四十一項教導被認為是錯誤且醜惡的異端教導。

詔書頒布後,教皇給了路德六十天的時間來懺悔,否則將被逐出教會。而路德的回應則是公開焚燒教皇的詔書,這無異於公開挑釁。托馬斯‧林賽(Thomas Lindsay)說:「這樣的事在二十世紀幾乎無法想像,當一位窮修士燒毀教皇詔書的消息傳開後,整個德國乃至整個歐洲都為之震驚」。儘管路德受到許多人的擁戴,但卻是教會的眼中釘。

沃木斯會議(The Diet of Worms):路德的立場

1521年,年輕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召見路德,要求他出席在德國沃木斯舉行的沃木斯會議,並公開認錯。這位叛逆的修士在眾人的注視下被帶到一張桌子旁,桌上擺滿了他的書。然後,有人問路德他是否為書中的教導認錯。第二天,路德的回答成了永垂不朽的名言:

我不能屈從於教皇和議會而放棄我的信仰,理由是他們錯誤百出,自相矛盾,猶如昭昭天日般明顯。如果找不出《聖經》中的道理或無可辯駁的理由使我折服,如果不能用我剛引述的聖經文句令我滿意信服,如果無法用《聖經》改變我的判斷,那麽,我不能夠,也不願意收回我說過的任何一句話,因為基督徒是不能說違心之言的。這就是我的立場,我沒有別的話可說了。願上帝保佑我。

這些挑釁的話,成為宗教改革的戰爭口號。

查理五世譴責路德是異端,並重金懸賞他的腦袋。路德離開沃木斯時,他有21天的時間安全前往威丁堡,然後才會被判刑。他的一些支持者擔心他在途中的生命安全,就綁架了他,並將他帶到了瓦爾特堡(Wartburg Castle)。在那裡,路德躲藏了八個月,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在被囚禁的期間,路德開始將聖經翻譯成平民化的德文。因為這樣,宗教改革的火焰傳播得更快。

1522年3月10日,路德在一次證道中對情勢日漸強盛的宗教改革運動進行了說明。路德對聖言充滿了信心,他宣稱:「我只是教導、傳講並寫下上帝的話語;除此之外,我什麼也沒有做。我在睡夢中的時候…聖言極大地削弱了教皇的力量,而且從來沒有任何領主或皇帝能對教皇造成如此大的損失。我什麼也沒做;是聖道成就了一切」。路德知道上帝使用他作為真理的代言人。宗教改革不是建立在路德和他的教義之上,而是建立在聖經不可動搖的根基上。

1525年,路德與和凱瑟琳·波拉(Katherine von Bora)結婚。這位了不起的女人是一位致力於宗教改革事業的亡命修女。兩人為了結婚,背棄了各自在修道院的誓言。路德當時四十二歲,凱瑟琳二十六歲。他們生下了六個孩子。路德的家庭生活極其幸福,這減輕了他事工商的重擔。   

直到路德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一直持續地做著繁重的工作,一刻不停地講課、講道、教學、寫作和辯論。然而,改革的工作使他的身體和情感付上了極大的代價。每一場戰鬥都很消耗他的精神,使他變得更加虛弱。很快,他就患上了疾病。1537年,他的疾病變得嚴重,他的朋友們都擔心他將要死去。1541年,他又罹患重病,這一次他自己也認為離世的日子到了。然而他再次康復,但在最後的十四年裡,他一直被各種疾病所困擾,比如膽結石,他甚至有一隻眼睛失明了。

至死忠心

1546年初,路德回到他的家鄉艾斯萊本。他在那裡講道,然後又去了曼斯菲德(Mansfeld)。曼斯菲德伯爵兄弟曾經請他為他們的家庭糾紛進行仲裁,最後路德很高興地看到兩人和好。

那天晚上,路德病倒了。當晚,路德的三個兒子喬納斯(Jonas)、馬丁(Martin)和保羅(Paul)還有一些朋友守在路德身邊。他們問路德:「尊敬的父親,您是否堅信您所宣講的基督和那些教義?」改教家路德給出了明確的答覆:「是的」。1546年2月18日凌晨,就在路德嬰兒時受洗的洗禮池旁,路德逝世。

路德的遺體被抬到威丁堡,成千上萬的哀悼者在路上排隊瞻仰,教堂的鐘聲響起。路德被安葬在威丁堡教堂的講壇前。29年前他正是在這座教堂前將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釘在門上。

路德去世後,在談到路德對基督教世界的持久影響力和不朽的衝擊時,他的妻子凱瑟琳寫道:「失去像我親愛的主這樣的人,誰能不因此而悲傷和痛苦呢?他所做的事不僅是為了一座城市或一片土地,而是為了整個世界。」她說的不錯。路德的聲音在他那個時代響徹整個歐洲大陸,並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都迴盪在世界各地。

本文原刊於《獨立文章》

Steven Lawson
Steven Lawson
(史帝夫‧勞森 ) 史帝夫‧勞森 是「專一火熱」事工(OnePassion Ministries)的主席與創始人與林格尼事工的教學夥伴,並有許多著作,包括《恩典的根基與真理的時刻》(Foundations of Grace and The Moment of Truth)。